构式变体 | np+有+这样+vp+的+吗 |
构式类型 | 短语型 |
构式特征 | 含疑问成分 | 否定义 | 负面评价 | 修辞 |
义项 | 0 |
释义模板 | 这样+vp+np+是+不+对+的#np是v的客体# |
实例 | 新闻有这么做的吗 |
形成机制 | 反问 |
备注 | 构式变体“有+这么+vp+的+吗”和“有+这样+vp+的+吗”用在vp的语义论元np可以通过上下文推理得到的情景中。 |
音节数 | 7- |
组块数 | 单 |
是否可扩展 | 否 |
同(近)义构式 |
np+有+这么+a+的+吗(神仙有这么缺德的吗) |
反义构式 | |
上位构式 | |
下位构式 |
否定形式 |
np+没有+这样+vp+的 np+没有+这么+vp+的 没有+这样+vp+np+的 没有+这么+vp+np+的 |
疑问形式 |
无 |
变项间关系 | 变项序号4.主体==变项序号1 or 变项序号4.客体==变项序号1(np充当vp的核心论元角色,如施事、受事等,一般不能是外围角色,如时间、范围等) |
变项-常项关系 | |
组块间关系 |
是否作主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谓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宾语 | 是 | 实例 | 你觉得羊肉泡馍有这么做的吗?###自拟例句### |
直接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的’后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地’后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在‘得’后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形成‘的’字结构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被定语修饰 | 否 | 实例 | None |
被状语修饰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联合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联合结构后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后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介宾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独立成句 | 是 | 实例 | 但是小弟的难处,大哥不但不充分考虑,而且到处拍着胸脯说一定要收缴了小弟的刀子,有这么当大哥的吗? |
字面义 | np不该这样vp。 |
言外之意 | np按这种方式vp是不对的。 |
预设 | np没有按说话人认为正确的方式vp。 |
蕴含 |
感情色彩 | 贬 |
语体色彩 | 通用 |
领域限制 | 一般用于口语或议论文等 |
上下文环境 |
“有这么……(吗)?”是一个反问句式。本文立足语言事实,将其放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在证明它是构式的基础上,分析该构式的句法特征和语用功能等,归纳构式义,并追溯构式历时发展。构式“有这么……”是由动词“有”与宾语“这么……”组合而成的动宾短语。“有”的意义为:表示领属、表示存在、表示包含、表示估量或比较。“这么”可以被“那么”替代,用于指代程度、指代方式和指代内容。“这么”后面的成分较复杂,具体有六种形式,包括“有这么VP的(吗)?”、“有这么VP(吗)?”、“有这么AP(吗)?”,“有这么A的N(吗)?”。各形式内部都有具体的限制。在实际运用中,构式前常会出现主语等成分。“有”与“这么……(吗)?”中间也常会出现人称代词等成分。构式可以独立成句、做谓语、做主谓谓语句中的谓语小句、做宾语、做复句中的分句。构式的语义前提有七种情况,它可以出现在上文中或下文中等等。构式有表否定的核心功能,还具有:辩驳、怨责、惊异、困惑、抒情、说理,鄙夷嘲讽、感叹无奈等衍生功能。本文依据能够进入构式的词语的自由度以及构式的成熟度得出“有这么VP的(吗)?”是构式“有这么……(吗)?”的原型。构式的中心意义是:说话人基于他人的行为方式或叙述内容违背了自己的理想化认知,受到刺激,从言语上对这种行为方式或叙述内容进行否定回应。构式“有这么……(吗)?”起源于元代,在元代的主要书写形式为“有恁……?”。“有这么……(吗)?”这一书写形式出现于明代,在清代一跃成为主要的书写形式。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7 09:56:37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7 09:10:42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7 09:10:42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7 09:41:47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7 09:49:40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7 09:43:34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7 09:56:37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1-01-11 12:42:45 修改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