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变体 | 有+的+是+np |
构式类型 | 短语型 |
构式特征 | 异序 | 语法错配 | 主观大量 |
义项 | 0 |
释义模板 | 有+足够+的+np |
实例 | 漂亮的姑娘有的是 |
形成机制 | |
备注 |
音节数 | 4- |
组块数 | 单 |
是否可扩展 | 是 |
同(近)义构式 |
要+多少+np+有+多少+np 要+多少+有+多少 想+要+多少+有+多少 要+np+有+np |
反义构式 |
要+np+没+np n1+没+n1,n2+没+n2 要+np1+没有+np1,要+np2+没有+np2 要+啥+没+啥 |
上位构式 | |
下位构式 |
否定形式 |
np+不+足 |
疑问形式 |
np+够+不+够 |
变项间关系 | |
变项-常项关系 | |
组块间关系 |
是否作主语 | 是 | 实例 | 金矿有的是也不能保证够用,同时也要看开采速度。###自拟例句### |
是否作谓语 | 是 | 实例 | 这里大米有的是,但运输困难。 |
是否作宾语 | 是 | 实例 | 但他们并没有把一线工人作为人才,总觉得民工有的是,花点钱就可以雇到,用不着搞什么激励机制,甚至缺乏基本的尊重。 |
直接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的’后作定语 | 是 | 实例 | 豪车别墅有的是的富翁和一穷二白的打工人在死亡面前一律平等。###自拟例句### |
直接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地’后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在‘得’后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形成‘的’字结构 | 是 | 实例 | 这些小卖部中干脆面有的是的我都在地图上标出来了。###自拟例句### |
是否带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被定语修饰 | 否 | 实例 | None |
被状语修饰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联合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联合结构后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后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介宾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独立成句 | 是 | 实例 | 世界上希望我们好起来的人很多,想整我们的人也有的是。 |
字面义 | 有足够的np。 |
言外之意 | 不用或不应当考虑np不足所造成的状况。 |
预设 | 足够的np可以作为触发或促成某一事件的条件。 |
蕴含 |
感情色彩 | 中 |
语体色彩 | 通用 |
领域限制 | 无 |
上下文环境 |
"有的是"在现代汉语中既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用于表示对集中并列情况的列举,又是一个词,表示数量极其多,其中包含着言者的主观认识。"有的是"的词义演变过程,实际上是主观化的过程。而目前,"多的是"还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入,即仍然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但是"多的是"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形容词的用法。
"(S)有的是NP"是在语法构式"(S)VP的+是+NP"的基础上添加一定的修辞动因形成的修辞构式,其字面意义为"(S)领有/存在的东西(人或物)全为NP,没有别的东西"。当NP为泛指时,其在夸张认知机制的作用下形成表示主观大量的"NP很多(不怕没有)"义;当NP为特指时,其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形成表示强调的"(S)有的仅是NP"义。在特定语境下,"(S)有的是NP"可恢复逻辑上的等同关系,作为"(S)VP的+是+NP"的实体构式而出现。表示主观大量义的用法因为符合交际需要而获得高频使用,并最终导致习用语"有的是"的形成。
现代汉语中,"有的是"格式应用广泛,共时层面上,"有的是"格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文章先介绍该格式的句法特点,然后重点分析其不同的语义类型以及在不同语义类型下的特点,最后总结该格式的语义演变过程。
本文发现在"S有的是NP"句中,"有""的""是"的认知功能分别是建构参照关系、"基体-指向"概念化模式和概念间的对应关系;"S有的"指向认知目标,参照关系是这一指向的概念基体;句式的构式整合,驱动因素是S与参照点、"S有的"的指向与NP之间的对应关系;大量NP的生成是概念化主体将参照点S激活的全部认知目标概念化为同一NP和主观性双重作用的产物。
文章考察了表示主观大量的习语词"有的是"的语义获得问题,即"有的是"从句式"S有的是NP"中的跨层组合词汇化为习语词所经历的语义演变——主观化。文章认为,句式"S有的是NP"经历了如下语义演变:"S有的是NP"(→"S有的仅是NP")→"S有的都是NP"义→"S的NP很多"。在该语义演变过程中,认知上的视角转换和逻辑上的限定算子与全称量词置换律、"都"的语义主观化等因素在起作用。当"S的NP很多"这种语境义固化为"S有的是NP"的字面意义时,句式"S有的是NP"就已经构式化。构式意义反作用于其组成成分时,"有的是"获得"很多"义。"有的是"的语义演变可以从"所有"的语义演变、"净"的多义性和德语lauter的使用条件等方面得到旁证。
“有的是”和“多的是”均是表示数量大的惯用语,前人对于两者的认识停留在近义词上,未发掘其中的不同。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结构主义理论、语法化理论,运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等方法,对“有的是”和“多的是”在语义和主观性方面体现出的细微差异进行探讨与研究。本文包括绪论和结语,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意义、前人研究概况、本文研究的角度、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第二章“有/多的是”的句法特征及语义特征。本章主要描述“有的是”和“多的是”的句法特征,并且通过对两者的领有者X和领有物Y的分类为后文的语义特征上表现出的差异进行说明,“有的是”的领有者多是指人成分,说明“有的是”的主观性强。其次,将“有的是”和“多的是”在语义上表现出的差异进行详细对比,归纳出“有的是”及“多的是”语义特征差异表,发现两者在语义上有互补的关系。两者都表示数量大,但前者倾向于表示主观大量,而后者则倾向于表示客观大量。第三章“有/多的是”的语用考察。本章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结合语料对“有的是”和“多的是”的语用功能进行考察,发现两者在语用上既存在共性也有差异。前者表情功能丰富,主观性强,而“多的是”表情功能较单一,主观性弱。。其次,对于“有的是”和“多的是”在表达时体现出的主观性差异进行描写解释。第四章“有/多的是”的语法化。本章主要通过对“有的是”和“多的是”形成的历时过程进行梳理,运用语法化理论,对二者的产生机制进行详细的解释,进而希望能够更好,更全面的解释“有的是”和“多的是”在主观性和语义上体现出的不同。“有的是”的语法化机制是跨层结构的分界消失,句法位置的改变,“多的是”的语法化机制为重新分析和句法位置的改变。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内容,指出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研究方法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或者提出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从而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本文试对王世凯、聂建芝的《"有的是"的语法化条件》中的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本文首先考察了习用语"有的是"的不同句法分布类型之间的密切联系,发现表面颇为复杂的句法分布之间有着简明的构成关系。其次运用自然语料和自拟用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有的是"在停顿、重音、变换、否定等方面的句法语义属性。最后揭示了"有的是"对数量主体的"量"的强制性约束。
现代汉语中"有的是"是个歧义格式,有列举解、焦点解和夸张解三种可能的语义,它们之间不仅在"有"的语义、"是"的范畴上不尽相同,在映射模式上也存有区别。列举解的解读依赖于预设;焦点解根据焦点规则映射;夸张解根据话题规则映射。
本文认为习用语"有的是"强调数量多的意思来自于句子"S有的是NP"的言外之意。"有的是"词汇化的原因主要是句子"S有的是NP"中"NP"的移位和省略造成"是"的焦点标记的功能悬空,使其虚化为附着成分。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现成语料的调查,发现"有的是"的词汇化经历了由跨层的"有的"和"是"到短语化"有的+是",再到词汇化"有的是"的过程。"有的是"的语法化和词汇化受句法条件、语义条件、句式条件、特定词汇形式和客观世界现实的制约,其中对举结构的撤消、句法位置外围化、语义虚化、特定句式和特定虚词的出现、客观现实等都制约"有的是"词汇化,语法化进程进一步促使"有的是"词汇化。"有的是"在虚化链上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属性,在非完全虚化阶段,呈现动形两种属性,完全虚化后,只有形容词的属性。
文章从句法层面对"X有的是Y"句式中"X"和"Y"的句法结构和语法性质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为从语义和语用层面探求"Y"用法灵活性奠定句法层面的基础。
"有的是"在句子中的五种分布位置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其中的"有"是一个表存在的动词,其整体意义来自于句法结构。其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语义的变化。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我们公司有的是人才”、“他们家有的是钱”之类的句式。,然而也存在这样一系列句子“他钱有的是”、“漂亮的姑娘有的是”、“这种东西我们那儿有的是”。比较这些句子我们可以发现:“有的是”宾语用法非常灵活,在句中其位置可以自由移动。关于这点,前人已有察觉,但并没有探究其后的深层原因。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在区别了几类“X有的是Y”句子的基础上,决定选择上述表“X”存在或领有很多“Y”的“X有的是Y”类句子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三个平面”理论的指导下,考察该句式的句法特征、分析其中宾语“Y”用法灵活的原因、分析其与变式的语用功能。通过对其句法、语义、语用的全面考察和研究,希望能对该句式的教学有所帮助。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引言部分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界定;概括了当前研究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介绍本文的研究任务、基本思路、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是“X有的是Y”类句子及其变式的句法特征分析。首先考察了“X有的是Y”句式中“X”、“Y”的结构与语法性质以及“有的是”的语法特征。“X有的是Y”句式中的“X”主要是体词性的,少量为动词性短语,语料中仅有两例。当“X”为体词性词语时,主要是名词、名词性短语和代词,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占主体,代词的数量也不少,数词和量词一般不能进入“X有的是Y”句式而充当其中的“X”,但无论其是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还是少数的动词性短语,“X”总表示某人、某物、某地、某时或做某事。“X有的是Y”类句子中的“Y”充当“有的是”的宾语时,可以是单独成分,也可以与“V”或“VP”构成“Y+V”、“Y+VP”结构。当宾语“Y”是单独成分时,“Y”主要是名词或偏正结构、并列结构、“的”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少数几例是能够用量来衡量的形容词或偏正结构、并列结构的形容词性短语;当宾语“Y”处在“Y+V”或“Y+VP”结构中时,“Y”只是名词。这两种情况下的“Y”都可表人物地时,“Y”都不能受数量短语的修饰。“X有的是Y”类句子中的“有的是”具有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没有否定形式、不能受否定副词“不”或“没”的修饰,不可按AA或ABAB式重叠,能受少量副词“也”和“又”的修饰,可宾语等系列语法特征。然后描写出“X有的是Y”类句子中因“Y”用法的灵活性而形成的五种变式,即:主谓式“XY有的是”、主谓式“YX有的是”、“Y,X有的是”、主谓式“Y有的是”、“Y,有的是”;五种变式在数量上分布不均,主谓式“XY有的是”16例、占总数的18.3%,主谓式“YX有的是”5例、占总数的5.7%,“Y,X有的是”8例、占总数的9.1%,主谓式“Y有的是”51例、占总数的58.6%,“Y,有的是”7例、占总数的8.0%。第三部分是“Y”用法灵活的原因分析。这部分我们从语义层面上探讨了“X有的是Y”类句子中“有的是”的宾语“Y”用法灵活的原因。从分析“有的是”的语义属性着手,接着考察了由“有的是”的语义属性决定的“X”与“Y”的语义关系,然后挖掘出由“有的是”做动核形成的句子的语义模式及其在句法上的投射,最后得出“X有的是Y”类句子中“有的是”的宾语“Y”用法灵活是由“有的是”内在的语义属性决定的。第四部分是常式与变式表达功能的考察。在这部分,我们把“X有的是Y”纳入语用平面,运用语用平面的主题结构、已知与未知信息、焦点等理论比较分析了各变式与常式在表达功用上的差异。得出如下结论:用变式“XY有的是”,说话者要么意欲将宾语“Y”与其后句子中的某个名词性成分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Y”多而某个名词性成分少,要么就是通过加深宾语“Y”多的程度而让听话人确信自己能做或不欲做某事,但不管其是出于某种意图,这两个方面的共同点是强调X”存在或领有的“Y”多,较之变式“XY有的是”,常式“X有的是Y”表达的重心则在宾语“Y”本身上,强调的是“X”存在或领有“Y”,因此凭借它能去做某事或做过了某事,当说话者意欲突显“Y”多的程度时倾向于使用变式“XY有的是”;变式“YX有的是”和“Y,X有的是”中,“Y”一般为已知且定指的,常式“X有的是Y”中,宾语“Y”一般是未知且不定指的,说话人认为听话人不能从环境或前面的话语中预测“Y”的所指,因此往往紧接前面的话语将其引入,当说话人意欲表达已知且定指的“Y”时,倾向于使用变式“YX有的是”或“Y,X有的是”;“X”为表地点的成分时,“X”则常被省略,而“Y”则位移于“有的是”之前而居于句首,形成变式“Y有的是”或“Y,有的是”;当“Y”为“比+NP”结构时,“X”则常被省略,而“Y”则位移于“有的是”之前而居于句首,形成变式“Y有的是”。第五部分是余论。在这一部分我们回顾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了本文一些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首次研究了整个“X有的是Y”句式;从深层语义的角度分析宾语“Y”用法灵活的原因;“X有的是Y”及其变式语用功能的分析。
“有的是”是近现代汉语中的一个习用语,一般用于表示数量很多。“有的是”属于一个“三合一”的叠加结构,该结构的粘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初始粘合阶段和终结粘合阶段。“有”与“的”的组合属于初始粘合,“有的”与“是”的组合属于终结粘合。在成形过程中,“有的是”主要经历了两种变化:词汇化和语法化。
无
现代汉语中“有的”与谓词性成分组合可以形成多种格式,它们的结构性质、语法表现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各不相同。文章最后讨论了近似固定词语的“有的是”。
“有点”、“有些”、“有的是”这三种结构的功能和所表达的意义有其相同的地方,亦有其不同之处。本文想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无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6 12:36:30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6 11:55:32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6 11:55:32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6 12:32:04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6 12:34:00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6 12:34:27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6 11:56:01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6 13:12:30 修改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