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式变体 | n2+少+n1+多 |
| 构式类型 | 短语型 |
| 构式特征 | 省略 | 否定义 | 主观小量 | 修辞 |
| 义项 | 2 |
| 释义模板 | n1+多+但是+n2+少 |
| 实例 | 僧多粥少 |
| 形成机制 | 对举 |
| 备注 | 本条目和和义项1的区别,在于本条目中“n1”和“n2”之间的数量关系不是在所有背景条件下都相同(可能正相关、可能负相关、也可能相互独立),而义项1中“n1”和“n2”的数量关系几乎在所有背景条件下都呈负相关,呈此消彼长的关系。 注:“不相关”和“相互独立”是概统统计中的术语。“不相关”指两随机变量之间没有线性关系,而“相互独立”指两随机变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相互独立”蕴含“不相关”,但是“不相关”不蕴含“相互独立”。 |
| 音节数 | 4- |
| 组块数 | 单 |
| 是否可扩展 | 是 |
| 同(近)义构式 | |
| 反义构式 |
n2+管+够 |
| 上位构式 | |
| 下位构式 |
| 否定形式 |
n1+多,不过+n2+也+不+少 n2+的+量+足够+与+大量+的+n1+匹配 n2+的+量+足够+满足+大量+的+n1+的+需要 |
| 疑问形式 |
n2+的+量+够+不+够+满足+大量+的+n1+的+需要 n2+的+量+够+不+够+匹配+大量+的+n1 |
| 变项间关系 | None |
| 变项-常项关系 | 变项序号1.谓语==常项序号2, 变项序号3.谓语==常项序号4 |
| 组块间关系 | None |
| 是否作主语 | 是 | 实例 | 敌人多弹药少对我方的战术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拟例句### |
| 是否作谓语 | 是 | 实例 | 他们僧多粥少,却仍然相互谦让,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团结在一起。###自拟例句### |
| 是否作宾语 | 是 | 实例 | 不能“破局”以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是造成僧多粥少的主要原因。###自拟例句### |
| 直接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 带‘的’后作定语 | 是 | 实例 | 在任务多时间少的情况下,需要在按时完成任务与保证完成质量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对质量的极度追求会使得完成时间趋于无穷大。###自拟例句### |
| 直接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 带‘地’后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 直接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 在‘得’后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 形成‘的’字结构 | 是 | 实例 | 这些城镇中,人口多水井少的我都标出来了。###自拟例句### |
| 是否带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 是否带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 被定语修饰 | 否 | 实例 | None |
| 被状语修饰 | 是 | 实例 | 这些年我们一直工作多报酬少,但是我们理解这件事的长远价值,所以一直坚持在做。###自拟例句### |
| 占据联合结构前项位置 | 是 | 实例 | 这家公司活多钱少,僧多粥少,在决定前去工作之前要三思。###自拟例句### |
| 占据联合结构后项位置 | 是 | 实例 | 这家公司活多钱少,僧多粥少,在决定前去工作之前要三思。###自拟例句### |
| 占据连谓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 占据连谓结构后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 是否作介宾 | 否 | 实例 | None |
| 是否独立成句 | 是 | 实例 | “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工作状态?”“活多钱少。”###自拟例句### |
| 字面义 | n1的数量多但是n2的数量少。 |
| 言外之意 | n2的数量不够匹配大量的n1,或者不能满足大量n1的需要。 |
| 预设 | n1是n2的消费者。 |
| 蕴含 | n1与n2的不匹配会造成某种困境。 |
| 感情色彩 | 中 |
| 语体色彩 | 书面 |
| 领域限制 | 无 |
| 上下文环境 | 上下文中一般会讨论造成n1与n2的不匹配的原因,不匹配所造成某种困境,困境会带来的影响以及走出困境的办法。 |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4 18:38:49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07 11:10:34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07 11:10:34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14 18:38:49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06 10:28:44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07 11:33:58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06 10:34:19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1-07 11:10:34 修改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