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项间关系 | None |
变项-常项关系 | None |
组块间关系 | None |
是否作主语 | 是 | 实例 | 一个人去游公园,东逛逛西看看还是寂寞啊。 |
是否作谓语 | 是 | 实例 | 没有汉子的丫头子,一个人东逛逛西晃晃。 |
是否作宾语 | 是 | 实例 | 女人家少不得东逛逛西走走,买一些零零碎碎、花里乎哨,不一定会用到的东西,通常一两个月后,会在某些丫头身上发现到“原来用在这里”。 |
直接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的’后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地’后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在‘得’后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形成‘的’字结构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被定语修饰 | 否 | 实例 | None |
被状语修饰 | 是 | 实例 | 我正在东逛逛西逛逛,脑子里想着文档怎么写,但就是下不了笔,头大啊。 |
占据联合结构前项位置 | 是 | 实例 | 这让人心情发霉的雨天,还好有我的漂亮哥们儿陪我东扯扯西扯扯,聊聊八卦。###自拟例句### |
占据联合结构后项位置 | 是 | 实例 | 这让人心情发霉的雨天,还好有我的漂亮哥们儿陪我聊聊八卦,东扯扯西扯扯。 |
占据连谓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后项位置 | 是 | 实例 | 俩人都很陶醉,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东瞧瞧西看看,倒像是在参观什么展览馆。 |
是否作介宾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独立成句 | 否 | 实例 | None |
字面义 | 在东边V,在西边V |
言外之意 | 一直在V或到处V,动作持续但不连贯 |
预设 | |
蕴含 |
感情色彩 | 中性 |
语体色彩 | 口语 |
领域限制 | 一般不用在公文中 |
上下文环境 | None |
“东A西B”格式形式简练,意蕴丰富,具有特定的构成和表达功能,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之高。本文主要以三个平面理论为指导,对格式进行共时层面的描写。其次运用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对格式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分析。再次运用语法化机制理论从历时层面考察格式的动态发展过程,最后对类似格式“东A西B”和“A东B西”进行比较研究。句法及语义方面,首先考察“东A西B”格式的类型,从进入格式中“A、B”的成分入手,考察“A、B”的表现形式及变化规律,其中“A、B”主要是动词性结构、名词性结构或者“一+量”式短语。然后分别讨论“东V西V”、“东N西N”以及“东+一+量·西+一+量”格式在句法、语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最终我们发现“东V西V”格式的构成较为复杂,句法功能较为灵活,语义特征也较为丰富,这是由进入格式的V的复杂性决定的。语用价值方面,“东A西B”格式具有一定的语用特征和表述功能。格式的语用特征体现在韵律特征、语体价值、感情色彩表达价值,其表述功能体现在信息的传递功能、焦点的凸显功能、表达的形象性和经济性。正因为格式的语用价值和表达功能都极为符合人们的表达需要,所以其口语色彩较浓,被人们广泛使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东A西B”格式的凝固性不同,我们根据其整体语义的不同对“东A西B”格式的整合度进行划分。同时运用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格式静态和动态的认知心理过程,并通过意向图式展示“东A西B”格式的心理表征过程。从历时发展来看,我们主要考察“东A西B”格式的语法化过程。从历时角度探讨了格式的来源、发展过程,并分析其演变过程中存在的语法化机制。该格式的历时演变进程也更好地体现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汉语发展史。“东A西B”与“A东B西”格式都是由单音节方位词“东和西”构成的格式,通过比较两种格式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不同,我们发现“东A西B”格式的语用价值较高,这也正是“A东B西”格式不及“东A西B”格式能产性高的原因。
已由 Ford 于 2020-11-18 14:19:57 修改 已由 chenjing 于 2018-12-05 22:07:17 修改 已由 chenjing 于 2018-12-05 22:07:17 修改 已由 Ford 于 2020-11-18 14:19:57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7:47:59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7:47:59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10-12 21:47:32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9:52:56 修改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