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变体 | |
构式类型 | 短语型 |
构式特征 | 复现 | 语法错配 | 否定义 | 论元异常 |
义项 | 0 |
释义模板 | 虽然+X |
实例 | 讲归讲 |
形成机制 | |
备注 | 该构式在上下文中本质的语义,是在接受多个事件的存在性的同时,强调事件之间的独立性(互不蕴含),从认识情态或道义情态角度否定使事件之间可以发生蕴含关系的条件。 从立场角度看,接受的是“现象”,拒绝的是“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或者“使现象之间发生关联的条件”。 一般是说前者不会对后者造成影响。 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被拒绝/否定的可能是X(大多数情况如此),也可能是后边说的事情(例句:①你睡归睡,不许说梦话。②遇到什么困难,哭归哭,但我绝不是那种傻哭下去的人。) 所有以对举格式出现的体现X与Y不同的实例全部作为近义构式的实例。 该构式似乎有两个具体的意义: ①虽然X可能会妨碍Y,但是还是要做Y ②X和Y之间没有关系 这两个意思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相互替换,但是一般而言又不完全一样。需要进一步考察。 |
音节数 | 3- |
组块数 | 单 |
是否可扩展 | 是 |
同(近)义构式 |
X+归+X+Y+归+Y X+归+X+Y+归+Y+Z+归+Z |
反义构式 | |
上位构式 | |
下位构式 |
X+归+X,Y+归+Y X+归+X,Y+归+Y,Z+归+Z |
否定形式 | |
疑问形式 |
变项间关系 | 变项序号1==变项序号3 |
变项-常项关系 | |
组块间关系 |
是否作主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谓语 | 是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的’后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状语 | 是 | 实例 | 讲归讲,翻过身来又是照样的热络。|于是,意见归意见,但钱还要筹。 |
带‘地’后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在‘得’后作补语 | None | 实例 | None |
形成‘的’字结构 | None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被定语修饰 | None | 实例 | None |
被状语修饰 | None | 实例 | None |
占据联合结构前项位置 | 是 | 实例 | 不过意见归意见,纪律归纪律,只要在领导没有宣布这条纪律作废以前,我们只能认真执行。 |
占据联合结构后项位置 | 是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前项位置 | 是 | 实例 | 然而,讲归讲,喊归喊,呼归呼,收效甚微。 |
占据连谓结构后项位置 | 是 | 实例 | 然而谈归谈,讲归讲,至今收效甚微,不说依然如故也是变化不大。 |
是否作介宾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独立成句 | None | 实例 | None |
字面义 | 虽然X |
言外之意 | None |
预设 | None |
蕴含 | None |
感情色彩 | 中 |
语体色彩 | 口语 |
领域限制 | 无 |
上下文环境 | None |
“X归X(,Y归Y)”是口语中常用格式之一,有单项式、双项式或者多项式,所以将其码化为“X归X(,Y归Y)”。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将“X归X(,Y归Y)”看作构式。本文基于对构式构件的解析和构式义及话语功能进行分析,探讨该构式与先行句后续句语义关系,继而探索构式产生特殊的会话含义的语用推理机制。最后与与构式“X是X(,Y是Y)”对比分析。本文主要包括绪论、主体和结论与余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等。主体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
汉语"V归V"句法格式中,对"V"动词有一定的限制,且已经出现了非动词的"V_1归V_1"式,文章根据"构式语法"理论,认为"V归V"句式有句式意义,其语用前提值得关注。
已由 lj 于 2020-11-20 23:23:48 修改 已由 lj 于 2020-11-20 23:18:31 修改 已由 lj 于 2020-11-20 23:18:31 修改 已由 lj 于 2020-11-20 23:23:48 修改 已由 lj 于 2020-11-20 23:18:22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7:47:59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7:48:00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9:52:56 修改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