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 | 邱晓枫 |
报告时间 | 2021-05-13 |
讨论组 | 语法信息与语言工程 |
关键词 | 空间语义分析 语料标注 运动事件类型学 整体空间语义 |
摘要或简介 | 《Holistic spatial semantics and post-Talmian motion event typology: A case study of Thai and Telugu》,作者将过去Talmy运动事件类型学面临的挑战分为四类:1.考虑更多语言,核心语框架和附加语框架的二元分类模型可能不够有效。2.关于“类型学适用于语言本身还是特定的语言结构”仍有争议。3. 随着分析语言和结构的“数据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形式类被发现用于编码不同的运动语义元素。4.构成运动事件语义的成分有什么。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替代方案——采用整体空间语义(Holistic spatial semantics)理论表示运动事件语义,通过更广泛和严格定义的动作语义类别、跨语言的动词编码模式来解决Talmy模型的问题。HSS理论主张空间语义中最小的分析单位是整体的位置或移位话语,整体和部分的意义相互依赖。该理论认为:位移体、标志、区域、运动、参考框架、方向、路径是分析世界语言空间语义的七个必需成分,方式、形状、激发动作的原因和过程是三个非必需成分。该理论明确地预测了语义类和词汇形式类之间的多对多映射。一方面,表示位移话语的整体意义由位移体、标志、区域、运动、参考框架等中心范畴表达的组合,每一个范畴都是潜在的,可以作为分析运动事件的备选成分。但与此同时,整个话语的意义又制约着对个体表达及其语义价值的理解。 |
发布人 | obito |
发布范围 | 全网 |
讨论记录 | |
下载次数 | 2540 |
浏览次数 | 5051 |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