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表达



报告人曹晓玉
报告时间2020-11-19
讨论组语法信息与语言工程
关键词立场表达,立场三角,评价,定位,协同
摘要或简介

本次报告首先结合立场表达的中英文实例,介绍了立场的定义及概念特征,然后重点报告了Du Bois(2007)的立场三角模型,并举了两个运用立场三角模型进行分析的案例,最后简要介绍了立场表达的手段,以方梅(2017)为例,概要介绍了汉语负面评价表达及其解读。

发布人Ford
发布范围全网
讨论记录

1.关于“立场”实例的讨论
(1)写论文时为了客观,避免使用“我们”,为什么在学术语篇举例中使用“我们”、“本文”作为体现立场的标记?
“我们”、“本文”属于Hyland(2005)中“自我提及(self-mention)”的立场标记。“本文”比较客观,而“我们”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尤其是作者只有一位的时候,体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2)为什么列举这些“立场”实例?依据是什么?
这些实例是按照口语、书面语的语体形式分类列举的,前面是中文实例,后面是英文实例。
评价:这种分类方式比较粗糙。在举例子的时候要有自己一定的认识,应该举一些典型的“有意思”的例子。

2.关于“立场”概念的讨论
(1)关于“立场”的认识
詹老师:看到“立场”这个词,我激活了不同形式的斗争场景。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就有斗争立场,这里的问题是有争议性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中“立场”的第一个义项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其中“地位”就是所处的位置,是空间隐喻,通过别人才能体现自己的地位;“态度”是一个二价名词,是X对Y的态度。在认识一个概念时,要有强烈的框架意识。
(2)立场的类别,是上下位关系还是其他关系?怎么认识“评价、态度、认知”这种抽象的词语?
在定义一个词语时,可以通过分解的语义特征来定义,也可以在语义关系中定义。用抽象的词语解释抽象的词语,像绕着圈在跑马灯,转了一圈还是不明白。建议将特征结构化,不只是罗列特征,用list一字排开,而是应该考虑这些特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有重点,有突显,有层次。在言语交际中立场,哪些时候更清晰更突显,什么时候模糊虚化?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反面来定义,当我们知道什么不是立场了,我们就知道什么是立场了。
(3)“立场”的倾向性?“立场”是中性的,还是往冲突方向的或者协同方向的?
文章谈的stance是广义立场,詹老师之前对“立场”的解释是狭义的立场。中文的“立场”强调立场中的冲突性,而英文中的“stance”强调协同性。这个可以根据语料来调查一下。

3.关于“立场三角”模型的讨论
(1)评价一下“立场三角”这个模型怎么样。
Du Bois的“立场三角”模型,是运用了三角隐喻,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示模式。比如,
obj在中间,sub在圆周,类似于圆桌会议;
obj在中间,sub在左右,有箭头,表示斗争或协同
建议思考立场表达的结构,画一画这个图,说出画这个图的道理,看看哪种表示模型更好。
(2)立场和评价有什么区别?
在“立场三角”模型中,“评价”是“立场”表达行为中的一个附属行为。
在交际中预设有冲突才会有立场表达,而评价没有预设冲突。
(3)评价的语义结构应该怎么表示呢?
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评价都需要基于比较?评价和比较的区别是什么?
评价和比较突显的侧重点不一样,比较时,比较项都要出现,而在评价时有的比较项就可以退到背景信息中不出现。
在设计语义特征时,其合理性、逻辑性,以及语义特征之间的约束要多考虑。
至于如何表示评价的语义结构,这还需要再考虑。

4. 关于文献中词语的翻译和理解
(1)“立场三角”中三个角sub1,sub2,obj的翻译
sub1,sub2的翻译避免用“主体”,可以用交际参与者1,交际参与者2。“主体”这个词激活的是“客体”,这也就激活了主客体对立。而在立场表达过程中,交际参与者中有一个立场表达者,就什么事表达立场,而立场往往是针对事件的,是表达内容的对立,并不是主客体对立。为了便于理解,应该从内容出发来进行翻译。
(2)关于“语言游戏”的理解
文献中提到,立场可以想象为一种语言游戏。这里的“语言游戏”指的是维特斯根坦在《哲学研究》所讨论的“语言游戏”,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像crossword填字游戏那样的“语言游戏”。我们的语言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一定的场合中使用的活动,语言、规则和使用的活动就是它的基本要素。而游戏最本质的特点是双方约定了一套规则。

下载次数7112
浏览次数8207

下载文献(4.5 MB) 查看幻灯片(3.5 MB)  登录后可执行更多操作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