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进展报告:面向歧义解析的现代汉语事件时间研究与资源构建



报告人邢丹
报告时间2025-09-24
讨论组语法理论与语言工程
关键词时间歧义解析,“前”的时间歧义解析,单时间双事件句,篇章时间歧义解析,大语言模型评测
摘要或简介

本研究系统考察现代汉语中的时间歧义现象,旨在揭示其生成机制与解析规律,并探索大语言模型在相关任务中的适用性。论文首先梳理时间表达研究的理论脉络,汇总并分类现代汉语常见的时间歧义类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方位词“前”的时间用法、单时间双事件句的歧义机制以及篇章层面的时间辖域扩展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基于事件属性与时间指称互动的解释框架。进一步地,构建涵盖时间词、事件类型与推理规则的知识库,并对大语言模型在时间歧义解析中的表现进行系统评测。研究不仅丰富了汉语时间语义与篇章研究,也为人工智能语义理解和自然语言处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支持。

发布人warm
发布范围讨论组内部
讨论记录

1. 时间性性质的基本划分
哪些词自带时间属性(如 出生、死亡、毕业、达到)?
哪些词本身不关心时间属性(如 姓、喜欢)?
动词的不同特征:有的要求精确时间度量(成就类、达成类),有的只要求时段背景(状态类)。
词汇概念意义本身是否对时间性有要求?
2. 动词与组合的时间性要求
V 单独时的时间性要求,与 V 和其他成分(N、T、状语)组合后的变化。
临时性特征:调研、访问 等事件性 V 一般需要时间范围;姓、存在 等则弱化时间要求。
VP 内部:V1、V2 换序是否会引发时间解释差异?
3. 时间成分(T)的作用
为什么要区分 T 的类型(远过去/近过去/现在/近未来/远未来)?
T 的远近维度会影响 V 的解释,例如“明天退休的人加薪”与“十年后退休的人加薪”不同。
有时 T 的用词能直接决定事件解释(T 确定下来,V 也随之确定)。
4. 时间词分布与语料覆盖
宾州树库(或中文树库)里时间词的分布情况。
时间词在现代汉语中能出现的位置: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
能否穷尽现代汉语里时间词的语法分布?
5. 名词的事件性与时间约束
为什么 T 会约束 N? → 因为有些 N 是事件类名词(如 比赛、电影、会议),隐含了谓词性。
成就类 N(如 冠军、得主)包含了 V(赢得、获得),所以带有事件性。
语法信息词典里大约 10% 的名词带事件性,这类 N 与 T 搭配时会产生歧义。
6. 句法结构的影响
结构是从句还是主句,会影响时间解释的范围。
分布式/逻辑式分析:T 是约束 VP?约束 N1?还是通过逻辑链条间接约束?
在 T+N1+N2+V 句式中,什么形式的 V 不受 T 限制?
7. 研究现状与价值
前人解决这一类时间歧义问题到什么程度?
涉及到的歧义语料是否都经过测试?
大语言模型(LLM)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依靠模式匹配、语义推理还是语境建模?
是否发现了新的现象或歧义模式?这体现了研究价值。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0

 登录后可执行更多操作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