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



报告人裴晓倩
报告时间2017-06-21
讨论组语法理论与语言工程
关键词
摘要或简介

施春宏,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当代修辞学》2013 年第1 期

1.对流行表达方式的考察角度:
既可以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考察语言和社会的共变关系,也应该从语言系统本身来认识语言形式和意义/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还需要从词项和构式的互动关系来探讨表达形式的结构基础,从而进一步关注和探求新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2.关于构式分析的方法:
新的表达方式的产生,既有创新性的一面,又有继承性的一面,无论是创新还是继承,都以结构分析为基础……语言研究,既要考察语言系统的现实基础,也要探讨语言变化和发展的可能空间;既要分析语言功能所能促发的语言结构,也要分析语言结构所能允许的语言功能。在构式分析中,不但要使构式的的结构成分及其关系规则化,也要使语义理解变得路径清晰,进而使构式形义关系的分析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
3.本文的方法论:
对新“被”字式这个构式的形式和意义及其关系的分析在方法论原则上具有很强的还原论色彩,实际上走的是基于互动——派生分析(interactional-deriviation approach)观念的精致还原主义(sophiscated reductionism)之路,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走精致整体主义(sophiscated holism)之路(施春宏2008)。两者命名不同,只是视角 差异,在本质上都是试图化整体为部分,合部分为整体,既是对整体论的还原,也是对还原论的综合。
即便是对构式义浮现机制的描写和解释,最终也需要、也可以化归为对结构的成分及其关系的说明。还原有限度,但不能因此而拒绝基本的还原策略。浮现特征虽然并不包含在各个成分之中,但一定是在相关成分整合过程中浮现而来的,是依赖于成分之间多重关系的组织和利用的,是在相关要素的互动中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浮现特征必然也是需要分析的对象。

发布人zwd
发布范围全网
讨论记录

下载次数960
浏览次数4104

下载文献(1.1 MB) 查看幻灯片(1002.0 KB)  登录后可执行更多操作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