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 | 张洁 |
报告时间 | 2020-05-12 |
讨论组 | 语法信息与语言工程 |
关键词 | 趋向动词、静态、动态 |
摘要或简介 | |
发布人 | zwd |
发布范围 | 全网 |
讨论记录 | 詹卫东意见: p4 (1)(2)两个例子,为何(1)是两句,(2)是四句? p24 例17-19 如何能看出结构C表主观大量? P25 这一页的标题“去”构式是指什么? 这一页引税昌锡(2006)的例子,b我的语感是没有歧义,一般只表示“读书”持续了一个钟头。 P26 例(21)a、c 我都不能接受。在我的语感里,这两个句子就算不打 * 号,也至少是需要打 ? 号的句子。 P7 本文讨论的问题: 提出这些问题的动机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意义何在? 报告大标题中的“转动为静”这个说法比较抽象,何为“动”?何为“静”?何为“转”? 3个成分的共现,形成的是一个语法格式,为何要称为“转动为静”现象呢? 再看一个例子“去美国留学比去欧洲留学花钱多” “转动为静”从字面上,大概有两种理解的可能性: 本文所说的“转动为静”,是哪一种情况? 曹晓玉意见: P17 参照点、视点的对立,可以解释(13)中的这两句话。 这部分的分析让我想到下面这些内容: 视点的转移,可以消解“来”、“去”之间的对立,使“来”、“去”的语义中和。 同样是在打电话的情景中,S1问:你什么时候去图书馆啊? S2:我这就去。*S2':我这就来。这个例子中“来”、“去”是对立的。这里S1的视角和S2的视角是一样的。而S2'这句话的视角既不是说话人S1的视角,也不是自己的视角,所以这句话是不能说的。 在会话中,当听话人S2是趋向终点时,他/她可以采用自己的视角用“去”,也可以站在说话人的视角或延续说话人的视角用“来”,但当说话人用“去”时,听话人的视角和说话人的视角是一致的,只能用“去”,不能用“来”。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来”、“去”的不对称问题。 P24 A:V+T 看三天 P25 P26 王佳骏意见: 4. “以位移动词编码静态情景”的说法不容易被接受,不能因为后接的时量短语表示“位移结束后的结果状态持续时间”,就说趋向动词编码了静态事件。趋向动词还是表示了位移,而位移结束后静态情景的持续时间由后接的时量短语表示。感觉,说“位移动词所在的‘动词-终点-时量’构式编码了静态情景”要比说“以位移动词编码静态情景”更易于被接受。 26. “他非要骑马去京城,去了两天了,还没到。”“去了两天了”当“在路上行进了两天”来理解,我的语感不太能接受。 |
下载次数 | 1014 |
浏览次数 | 4885 |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