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5 22:24:27 通知 hamburger
汉声社
第十五次音韵学沙龙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题目1:北京话清入归调的层次与阶曲线判定法——兼评《基本词汇与语言演变》(汪、王2004)
题目2:层次与演变阶段——苏州话文白异读析层拟测三例
报告人:北京大学中文系 王洪君 教授
时间:1月7日(周六)上午9点半至12点
地点:北京大学中文系五院会议室
第一篇报告内容提要
王洪君
汪、王(2004)首次运用阶曲线判定法讨论北京话清入归调的层次问题并得到“清入归
去为北京话本地固有层次”的结论。这与近年来根据文献、方言等实证材料而得出的结论不
符。本文重新审查汪、王的工作:从北京话清入的多种异读调中重新遴选了核心清入,定义了核心通阶和常用通阶,仍运用阶曲线判定法得出北京话清入字核心高低分阶、核心常用分阶两种阶曲线。本文的阶曲线表明,北京话清入字的四种声调归派中,归上是自源层次,归去、归阳平是外源性高层(文化)接触的层次,归阴平是外源性低层(日常)密切接触的层次。
第二篇报告内容提要
王洪君
近年来,“层次”成为汉语方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但不同学者对“层次”的定义却很不相
同。本文拟针对这一问题做一些理论上的探讨,总结了作者山西方言文白异读研究中所用“析层拟测法”的工作程序。作者强调,析层必须严格区分层次的早晚与演变阶段的先后。基于这一观点,运用析层拟测法,作者对丁邦新(2002)所分析的苏州话十项文白异读中的三项提出了不同分析。全文分为四节:⒈ 层次、叠置与析层;⒉ 析层拟测的工作程序及其与叠置式音变的关系;⒊ 层次的早晚与演变阶段的先后;⒋ 各层出发点与后期演变的离析——苏州话文白异读析层三例。
汉声社第十二次音韵学沙龙简报
2005年11月12日(周六)上午9点半至12点,汉声社第十二次音韵学沙龙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此次沙龙,由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得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竺家宁教授做了题为《论近代音舌尖韵母[™]和舌面后不圆唇韵母[F]的演化》的学术报告(分割成两篇独立的论文)。北京大学中文系张渭毅副教授、王超贤博士和孙伯君博士后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麦耘研究员和张洁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冯蒸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张民权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王建喜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高永安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木仕华副研究员和各高校研究生30余位参加了这次讨论会,气氛热烈,讨论深入。
竺家宁教授于11月8日至13日应邀来北京大学中文系做学术访问。11月10日下午,竺教授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做了题为《明代声母演化的类型及发展》和《12世纪至19世纪汉语声母的演化规律与方向》的两篇学术报告,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蒋绍愚先生主持了会议,对竺教授多年来为促进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系和政治大学中文系与北大中文系的语言学学术交流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
汉声社第十二次音韵学沙龙论文提要如下:
汉声社第十二次音韵学沙龙论文提要
《论近代音舌尖韵母[™]和舌面后不圆唇韵母[F]的演化》
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 竺家宁 教授
近代汉语的舌尖元音的产生,可以推到宋代,但不是所有的国语这类字都在同一个时候一起出现,而是经历了相当时间逐步形成的。本文专门讨论了九种语音史料,探明舌尖后韵母字逐渐扩展的轨迹,指出这类演化过程可以为“词汇扩散”理论提供一个语史上的例证。
从中古到现代的语音发展中,舌面后不圆唇韵母[F]是一个相当晚起的成分。中古音系里没有它的踪迹,宋以后乃至明末清初的语料,诸如《西儒耳目资》《五方元音》等也都看不到它的影子。然而,康熙开始的几部韵图里,[F]韵母的痕迹终于出现了。《拙菴韵悟》《五音通韵》《字母切韵要法》是最早含有[F]韵母的韵图。现代[F]韵母的演化可以称为“滚雪球式的语音类化”,经过了三个阶段,是汉语音变的一种特殊类型。
参考文献:竺家宁,《近代音论集》,223—269页,两篇论文,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
汉声社第十三次音韵学沙龙简报
2005年12月10日(周六)上午9点半至12点,汉声社第十三次音韵学沙龙在中国传媒大学南院1号楼207教室举行。此次沙龙,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主办,得到文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张民权教授事前做了细致周到的筹备工作。张民权教授做了题为《王质叶音性质与宋代语音史问题》的学术报告。北京大学中文系孙玉文教授、张渭毅副教授和王超贤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张洁副研究员和刘祥伯副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张维佳教授、徐州师大中文系方环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王建喜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木仕华副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李大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高永安博士和各高校研究生约60位参加了会议。与会师生不顾路途遥远,冒着刺骨寒风赶到沙龙地点,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学生热情迎接招待,窗外北风呼叫,室内谈声论韵高潮迭起,洋溢着浓厚热烈的学术讨论气氛。会后,张民权教授给每位与会老师赠书一部,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张晶教授与大家共进午餐。
汉声社第十三次音韵学沙龙论文提要如下:
汉声社第十三次音韵学沙龙论文提要
王质《诗总闻》叶音性质与宋代语音史问题
张民权
在宋代学术史上,王质《诗总闻》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汉语史著作。在《诗总闻》里,王质参照吴棫《诗补音》的注音方式,对《诗经》用韵都作了叶韵注释。这些音释是我们研究宋代语音史的重要资料。本次报告从研究王质身世及其著作性质出发,以吴棫和朱熹的《诗经》叶音作参照,对《诗总闻》的音释做一番比较性研究。《诗总闻》叶音性质的揭示,对于正确认识朱熹的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报告详细列写了万光泰《古音表考正》一书中古韵十九部谐声表的内容,并对其中一些问题作了笺释。
为清代古音学研究提供新鲜而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汉声社第十四次音韵学沙龙简报
2005年12月24日(周六)上午9点至12点,汉声社第十四次音韵学沙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会议室举行。此次沙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协办,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领导和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张洁副研究员做了筹备工作。时值汉声社成立两周年生日,主持人张渭毅对陆俭明先生、王福堂先生的与会表示感谢,对与会师生两年来的热情支持与参与表示感谢,并表示汉声社将一如既往地把音韵学沙龙进行下去。讨论会分两场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麦耘研究员做了题为《对分“等”标准的统一解释》的报告,北京语言大学张维佳教授做了题为《关中方言知系声母的历史演变及语音条件》的报告,引起了讨论,陆俭明先生、王洪君教授、耿振生教授、丁启阵副教授、刘祥伯副研究员、高永安博士等提出了问题,得到报告人的认真解答。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陆俭明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福堂先生、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洪君教授、北京大学耿振生教授、孙玉文教授、张渭毅副教授、王超贤博士和孙伯君博士后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张洁副研究员和刘祥伯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冯蒸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张民权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王建喜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木仕华副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文系丁启阵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高永安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赵彤博士和各高校研究生40余位参加了会议。
汉声社第十四次音韵学沙龙论文提要如下:
1.《对分“等”标准的统一解释》
麦耘
(提要暂缺,待报告人提供后补上)
参考文献:
麦耘:《汉语声介系统的历史演变》,《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68——82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保亚:《论切韵音系韵母的一致构拟》,《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83——9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关中方言知系声母的历史演变及语音条件》
张维佳
知系声母的历史演变是汉语方言研究经常要咀嚼的问题。宋代以来的韵图根据《切韵》的反切将中古照组分为两类,一类列于二等,一般称之为照二(庄)组(包括庄初崇生),一类列于三等,一般称之为照三(章组)(包括章昌船书禅),它们与知组合称为知系。到了《中原音韵》时代,知系内部音类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知组和照组合并,但在小韵归类上知二与庄组同音,知三与章组同音。这种情况在今方言中也有反映。就关中方言而言,从音类上看,知系字混而不分,知庄章完全混同;从音值差异上看,关中方言知系开口字也有以等分类的趋势,与元代以降的韵书分类一致。知二与庄组同音,知三与章组同音;只是在合口字上知照混读,其音值因地区而异。关中方言知系开口字类的读音是怎样来的?合口字不同音值的声母又是怎麽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一些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拟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壹 关中方言知系声母读音的音韵和地理分布
贰 关中方言知系声母读音形式的历史来源
叁 知系字声母演变的语音条件及过程
肆 知系字声母乙类音变的时间层次及相关问题
阅读 7379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