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声社第十一次汉声社音韵学沙龙及第十次音韵学沙龙简报


2005-10-17 17:37:40    简报    hamburger


汉声社
第十一次音韵学沙龙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

(一)题目: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看近代北京音系的递嬗延续
报告人:耿 振 生 教授
(二)题目:中古舌根音声母和双唇音声母在战国楚系文献中的交替现象及其解释
报告人:赵 彤 博士
时间:10月22日(周六)上午9点半至12点
地点: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会议室
(化学北楼二楼)

附一:汉声社第十一次音韵学沙龙内容提要

(一) 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看近代北京音系的递嬗延续
北京大学中文系 耿 振 生 教授

不少学者结合了历史上的移民迁移情况来分析现代北京话的形成,追溯它的来源,但是其间主张颇有不同,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辽金以来,北京城的首都地位已经延续了千年以上,中间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这期间的人口迁徙情况十分复杂。要想把“近代汉语”阶段的北京话的历史演变搞清楚,还需要全面地考察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就一个时期而言,要想看清楚移民对当地语言的关系,至少需要关注几个方面:迁入人口的数量;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土著人口和迁入人口各自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是,要全面考察上千年来北京地区的人口变迁,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史书中的人口记载并不完全,而且往往不准确,有各种数据互相矛盾的现象。以往各类著作中关于历史上北京人口的说法矛盾抵牾之处数不胜数。
本文从辽金元明清北京地区的人口变化来分析该地区的语言使用和变迁。主张探讨北京话的演变,主要需要关注三种语言势力的作用:土著话、迁入移民的汉语方言、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语言。当几种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共同存在于一个地点时,每种语言、方言对于本地语言的发展走向起什么样的作用,除了人口数量因素之外,也还有一些别的因素要考虑。
各朝代居于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具有政治上的优势,他们的语言的影响力比别的少数民族的语言会大得多,而且统治者还有意抬高其地位,如元朝把蒙古语称为“国语”、清朝把满语称为“国语”。但是这种名义上的“国语”并不能取代被统治下的汉语。汉语拥有文化上的优势,最终在本地区都是汉语同化了其他民族,而不是汉族被其他语言所同化。
汉语人口中,土著人口的语言影响肯定要大于同样数量的外来人口。土著的方言有两个优势,一是人口稳定,比起外来人口,土著的向外迁移不很活跃;二是方言内部统一,同一个群体内使用共同的方言。这样的条件下,土著方言从整体上不容易被外来的语言改变。
北京城市内的人口流动性非常大,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就来一次大换血。迁入移民当中的重要部分――新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总是集中住在城市里;到政权覆灭前夕,他们又整批地迁出或逃亡。移民中的另外一大部分,如官吏、商贩、佣工、军人,就是在升平年代也处在流动状态。匆匆来去的“过客”语言,终究不敌“地主”语言。只有四周的土著语言才保持真正意义上的延续性。
外地迁入的汉语人口构成比较复杂,来源比较分散,是从不同的地方迁来、所使用的方言不统一,单独某个地方的迁入者不能形成一股很强大的足以改变原有方言的势力。因此北京话所受的外来影响是一种“合力”,即使发生融合,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地区语言使用的大势,幽燕方言仍然延续。

(二) 中古舌根音声母和双唇音声母在战国楚系文献中的
交替现象及其解释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赵彤 博士

中古的舌根音声母和双唇音声母在出土的战国楚系文献中存在交替现象:
(1) 古k- ~ 父p-。《郭店·穷达以时》简10-11:“穷四海,致千里,遇造古(父)也。”
(2) 𠤳/古k- ~ 浦ph-。《郭店·穷达以时》简2-3:“舜耕于历山,陶拍于河𠤳(浦)。”
(3) 筥k- ~ 膚/夫p-。《上博(二)·容成氏》简25:“竞州、 (筥)州始可处也。”
(4) 求ɡ- ~ 矛m-/柔ȵʑ-研究》的报告,公布了音韵学新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并阐述了新观点,引起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北京大学中文系王洪君教授、耿振生教授、陈保亚教授、孙玉文教授、张渭毅副教授和王超贤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冯蒸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张洁副研究员和刘祥伯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李子君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王建喜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文系丁启阵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高永安博士和各高校研究生30余位参加了会议。
详细内容提要如下:

汉声社第十次音韵学沙龙详细提要
黑水城出土等韵抄本《解释歌义》研究
孙伯君 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古文献室副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一、《解释歌义》概述
《解释歌义》是俄藏黑水城出土文献中的一部汉语等韵门法著作。据考证,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详细的等韵门法著作之一。1909年,俄国探险家柯兹洛夫(Kozlov)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西夏黑水城遗址的一座“著名的塔”中发现了一大批图书,其中除了迄今世界上最多的西夏文书籍外,还有大量的汉文文献,《解释歌义》就是其中的一部。此书今藏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编号为A6,已编入《俄藏黑水城文献》第五卷,第140-160页,于1996年出版。原书的纸幅很小,为“巾箱本”,共存40叶。现存为全书的后半部分,且卷尾有残佚。此书未见撰者和抄写者题款,仅在首叶题写书名“解释歌义壹畚”,“畚”显然为“本”字通假。
原文共包括两部分,一部分被称为“颂”,作者是王忍公,他有感于拼读韵书反切门法的创立者智邦所作《指玄论》,而用歌诀形式对其进行了阐释。阐释部分针对唇舌牙齿喉五音而作,分别就五音中所涉及的音和、类隔等门法做了概括,计有92句;阐释之后有颂赞,进一步表明了王忍公对等韵门法的批评和理解,原文有残佚,颂赞只存14句。另一部分被称为“义”,是无名氏对王忍公“颂”的疏解,通俗易懂,近于白话。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除了能帮助我们理解“颂”,从而正确拼读韵书反切外,还告诉我们一些关于智邦和王忍公的情况。
二《解释歌义》作者和成书时代
俄藏《解释歌义》写本的成书年代当在12世纪~13世纪初期,是金朝僧侣知识分子的作品。理据有四:一是黑水城出土的西夏韵书《文海》有些页面利用了1124年至1131年间宋代官府文书的纸背;二是金朝等韵学空前繁荣,曾经出现过有关《指玄论》的多个注本;三是黑水城出土文献中有很多是金代版本;四是宋朝人写书时大都避宋祖讳,“玄”字缺笔或改“玄”为“元”,而《解释歌义》未见这类讳例;五是《解释歌义》中关于王忍公姓名有一处解释,曰:“王氏者,其人姓王,名氏,字忍公。”试想即使是中原的白丁也不会把王氏的“氏”理解成王忍公的名字,这是常识,因此我们猜想《解释歌义》的作者是金代的女真人。
综合以上因素,联系撰著等韵方面书籍和编定等韵图一向是释家的传统,我们把《解释歌义》这部书的作者想定为金代懂音韵的女真僧侣知识分子。成书于12世纪~13世纪初期,后来传入西夏,入藏于黑水城那座著名的塔中。
三“颂”“赞”作者王忍公及其著作
通过《解释歌义》,我们可大致了解王忍公其人,首先他是出家人,与智邦同时代,曾经向智邦请教过门法,《指玄论》中有一部分内容即是智邦与忍公问对的记录;其次王忍公对智邦这位贤者推崇备至,有感于《指玄论》精深之义理,对其门法义理赋诗阐发,编定歌诀吟咏颂扬,并将64字摄入声,代表入声35韵,按照四等重轻摄为8行,编定韵图,补入智邦《指玄论》。
郑樵《通志•艺文略二》著录有三卷本《切韵指元论》,未著作者姓名,但考虑宋代为避祖讳常常改“玄”为“元”,我们可推想《切韵指元论》即《切韵指玄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有《切韵指玄论》三卷和《四声等第图》一卷,云:“《切韵指玄论》三卷,《四声等第图》一卷。(案《四声等第图》袁本另行列。此条后云:皇朝僧宗彦撰,切韵之诀也。《通考》与衢本同。)右皇朝王宗道撰。论切韵之学。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其学本出西域,今其法类。”
从衢本《郡斋读书志》,王宗道《切韵指玄论》三卷,是一部等韵门法著作。王宗彦《四声等第图》一卷,内容为切韵歌诀,且王宗彦是一名僧人。王宗彦虽于史无征,王宗道却屡见于史籍。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王宗道曾与贾昌朝同朝为官,做过祠部员外郎崇文殿检讨。王宗道年轻的时候正是北宋太宗和真宗朝。由此我们推测《四声等第图》作者——僧人王宗彦也生活在北宋初年。
从《解释歌义》现存部分看,王忍公的著作主要是用歌诀形式阐释“切韵”义理,可概括为“切韵之诀”,这恰与衢本《郡斋读书志》记载相合,而且这个王忍公和王宗彦同是僧人,同姓王,这不由得使我们大胆推测黑水城发现的这部《解释歌义》所著录的“颂”、“赞”就出自《四声等第图》,其作者王忍公就是王宗彦。
传统上的韵图都附有解释反切门法和义理的歌诀,《切韵指掌图》、《四声等子》就是典型的例子,王宗彦《四声等第图》当不例外。同时,我们还可以推测,《解释歌义》前面残掉的内容当是王宗道《切韵指玄论》,是对智邦《指玄论》的注释、补充以及对等韵门法义理的阐述。
四 等韵门法的创始人智邦和《指玄论》
关于等韵门法,音韵学界一直以来流行有创自“智公”的说法,这一说法主要源自《四声等子》序言的一段记载:“《切韵》之作,始乎陆氏,关键之设,肇自智公。”
这段记载明确说明“关键之设,肇自智公”,且指出智公曾著述《指玄论》。只可惜此序言并未指明历史上的“智公”到底叫什么名字,致使等韵门法的创始人究竟为谁一直悬而未决,也引得学界种种猜测。赵荫棠就曾猜测是为《龙龛手镜》作序的智光。
《解释歌义》明确告诉我们撰作《指玄论》的智公名叫智邦,他虽然不是创立切韵(反切)的第一人,却对门法多有发明,所谓揩决刊定参差不齐之义,解释玄奥之理,被时人称为贤达之人,忍公出于对智公的仰慕,曾就反切原理、等韵概念等请教智公,智公则一一作答,智邦《指玄论》这部集大成之作,不仅可刊定各家门法之宗争,而且堪为后代习学进趣的经典。
综合考察《解释歌义》的注解,我们可推测《指玄论》的编写时代当是公元907年~1008年的五代至宋初期间,《指玄论》是《四声等子》等现存早期等韵门法韵书的源头。
五《解释歌义》中的等韵概念
《解释歌义》“七言四韵颂”部分涉及了很多等韵学概念,无名氏在疏解中做了具体的阐释,概有“切韵”、“类”、“切”、“韵”、“子”、“重轻”、“盈缩”、“宽狭”等。关于“重轻”,元明以后不甚了了,陈澧《切韵考》云:“何谓重、何谓轻,绝无解说,茫无凭据,皆可置之不论也。”罗常培《释重轻》(载史语所集刊第二本,四分,1932年)一文对“重轻”做了详细解说:“重轻者,固与开合异名而同实。”
《解释歌义》明确说“重”指开口,“轻”指合口,“重轻”分为“重中重”、“轻中轻”韵,“重韵”、“轻韵”还有具体的数目,所分的二百七韵共有一百七十四属“重韵”,三十三属于“轻韵”,即一百七十四属开口韵,三十三属合口韵。《解释歌义》的论述是对“重轻”概念最早的、最为明确的解释。
六《解释歌义》中的早期等韵门法
关于等韵门法,一般认为肇端于宋人张麟之, 集大成于元代刘鉴《切韵指南》和明释真空的《直指玉钥匙门法》。真空的20门法尽管名目很多,但只是在刘鉴13门法基础上把一些声类单立出来。《解释歌义》所展现的等韵门法概有12门,即音和、类隔、互用、窠切、能切、振救、寄韵、凭切、广通、侷狭、内外、交互为韵等。虽然共有12个名目,实际上却包含了历代等韵门法的绝大部分。与《解释歌义》相比,晚期等韵门法的名目只有个别分立或合并。如晚期等韵门法把“喻下凭切”从“凭切”中单立出来;正齿音的“凭切”和“寄韵”晚期等韵著作单立为“寄韵凭切”;“窠切”和“能切”晚期并立为“窠切”一门等。由此可知,元明清的等韵门法书与这部早期等韵著作是一脉相承的。
1 音和
《解释歌义》中“音和”是指反切中被切字的读音与反切上字的声母及反切下字的韵母、声调和等完全相和,与传统等韵学基本一致。“音和”门法涉及唇音类、舌音类、牙音类、齿音类、喉音类。
2 类隔
《解释歌义》“类隔”指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等第不同,或被切字与反切上字声类不同的反切,是与“音和”相对的概念。“类隔”门法涉及舌音类“舌头”和“舌上”音。
3 互用
后期的等韵门法很少单独论及“互用”门法,《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和真空《直指玉钥匙》只存“‘精’‘照’互用”门。统观《解释歌义》,“互用”与“类隔”两概念大体相当,都是与“音和”相对的概念,指反切下字与反切上字等第不同,或被切字与反切上字声类不同的反切。“互用”这一概念的产生要晚于“类隔”。《解释歌义》“类隔”主要指舌音切字,“互用”指唇音切字和齿音切字。
4 窠切
《解释歌义》中“窠切”是针对韵图中精系四等与实际不合,拼切时应复归它的本位三等,然后与反切上字知系字相切而提出的。指知系为反切上字,精系四等字为反切下字,所切字为知系三等字的反切。真空《直指玉钥匙》把知母字与影喻四等相切,所切字为知母三等的情况也归为“窠切”,即“知逢影喻知邪四,窠切凭三有定基。”《解释歌义》则把这种情况另立一门,名之为“能切”。可见稍后的等韵门法把“能切”一门与“窠切”合并了。
5 能切
《解释歌义》以外讲门法的韵书很少涉及“能切”一门,根据《解释歌义》,“能切”门法专指影喻四等作为反切下字与知系相切时,由于韵图上的影喻四等实为三等,所切字为知系三等。后期等韵门法把“能切”并入了“窠切”门。
6 振救
《解释歌义》“振救”门法出现于“齿音切字第十门”,指反切上字为精系字,三等或四等字为反切下字,所切字为精系四等字。真空《直指玉钥匙门法》“振救”歌诀曰:“四三还归四名振,切一韵三四二陈。”此乃承自《解释歌义》。
7 寄韵
《解释歌义》“寄韵”门法是指反切上字为照穿床审禅五母三等字,反切下字为诸母一等字,所切字为照系三等的反切。
8 凭切
《解释歌义》中“凭切”门法是指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等第不一致时,被切字的等第依凭切上字的等第而定的反切,即“音与切平曰凭切”。晚期等韵著作有“喻下凭切”门,其内容在《解释歌义》中虽有论及,但未见具体概念。
9 广通(通广)
“广通”门法在晚期等韵著作中称作“通广”。《解释歌义》中“广通”是指反切上字为唇、牙、喉声母字,如果用支脂真谆仙祭清宵八个韵部的知组、照组、来、日声母三等字为反切下字,则被切字应归四等。所谓“逢三通四”才算“通广”。“广通”与“侷狭”相对,涉及唇音、牙音、喉音切字。
10 侷狭
《解释歌义》中“侷狭”与“通广”相对,是指反切上字为唇牙喉音字,如果反切下字是东钟阳鱼蒸尤盐侵韵部的精组、影喻母的四等字,则被切字应归三等。简言之,四等字狭,逢四拘切为三。
11 内外
罗常培《释内外转》认为内外转的区别在于主要元音不同,所谓“内转外转当以主要元音之弇侈而分。”李新魁则认为外转是指具有独立的二等韵,内转指没有独立的二等韵,即传统等韵学上“内外”门法的设立,是为了区别照二(庄组)做反切下字时,唇舌牙喉的被切字所属等第的。由于江山梗假效蟹咸臻韵部的唇舌牙喉母字有独立的二等韵,被称为外转,当它们与各韵部二等韵俱全的照母字相拼切时,被切字当然为二等字;而由于深曾止宕果遇流通韵部的唇舌牙喉母字没有独立的二等韵,被称为内转,当它们与照母二等字相拼切时,被切字当为三等字。通过《解释歌义》可知,李新魁的观点是对的。
12 交互为韵
“交互为韵”是《解释歌义》中关于齿音切字的一种特殊门法。对于齿头音,是指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都用精系字,被切字的声母和等第应依反切上字而定的反切体例。而对于正齿音,是指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同用照系字,被切字的声母和等第应依反切上字而定的体例。其他韵书对“交互为韵”很少论及。

《解释歌义》所收王忍公(宗彦)《四声等第图》歌诀全文:
解释歌义一畚(本)
帮非互用稍难明,为侷诸师两重轻。信彼理时宗有失,符今教处事无倾。前三韵上分帮体,后一音中立奉形。凡切直须随等次,唯于内转二无名。
舌音切字第八门 舌头
端透为切四一随,定归本位不抛离。若逢四内双三韵,便证都江丁吕基。于四取四同第四,达人视此理无违。齿头两等成其韵,并切音和故莫疑。正齿两中一韵处,内三外二表玄微。更将照等二为韵,类隔名中但切之。
舌上音切字 颂曰:
知彻澄娘要切磋,四中三二定音和。若将头尾为其韵,类隔从来无喘(舛)讹。齿头两一还同类,两二须归本位窠。正齿只双而作韵,但凭切体不俺婀。
舌音为切理幽微,定字之音悉晓知。唯有韵逢影喻四,音和但切勿生疑。
知澄祖(组)下事幽微,通重兼轻分有之。影喻逢第四母中,总随能切可堪依。
牙音切字第九门
切时若用见溪群 ,精一迎来一自臻。照类两中一作韵,内三外二自名分。齿中十字俱明二。韵下舒宽顺四亲。如所引文声下促,第三切出即为真。
齿音切字第十门
头将四内一为韵,定向两中一上认。四二相违无可呼,四三四四二名振。正音两一还无切,两二二来言必顺。互用皆凭韵次看,已得前悟须归信。
精清从类自为亲,在处应知别立身。长子定居高位主,小儿常作下行宾。尊卑品定还依次,相貌形声不辩(辨)真。虽即久来经隔远,始终元(原)是一家人。
正齿音切字例 颂曰:
正音四一不和平,四二两中一自迎。四四四三凭切道,齿头两一又无声。两中二复为凭切,互用幽深以次明。切韵两中一得一,切单韵二一方成。切双韵只还呼一,切韵俱双见二名。已上照穿床等切,细分歌颂显微精。
喉音切字第十一门
喻切四中一得一,四双随韵必无失。第三四遇四中三,凭切自然分体质。切韵四时见四名,齿头两等得四一。又将喻内四三切,正齿为音取理实。两一之中外转双,若逢内转三无窒。照中二韵切还凭,自古难明今义出。
喻影穿床与照邪,古来学者昧根牙。浮疏岂得超深奥,审谛方能晓互差。凭切定知难作准,见形由自足分拿。因兹剖析玄微后,虹玉随(隋)珠绝颣瑕。
七言四韵颂曰
切韵名虽自古流,琢磨多是错推求。因君揩决参差后,的当尘毛义始周。入韵八行王氏括。平声十六智家收。目瞻耳听歌贤者,学进无劳未肯休。
七言四韵歌奥
四句幽微理未精,遣余陈义定宗争。音和返教门方立,类隔分三品始成。问意岂殊江浪覆,答词何异海涛倾。若非和泣朝门侯……(下残)


   阅读 5607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