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声社第十次音韵学沙龙及第九次音韵学沙龙简报


2005-06-16 18:16:20    通知    hamburger


汉声社
第十次音韵学沙龙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

题目:黑水城出土等韵抄本《解释歌义》研究
报告人:孙伯君 博士
时间:6月19日(周日)上午9点半至11点半
地点: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会议室

汉声社第十次音韵学沙龙内容提要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孙伯君

《解释歌义》是俄国探险家柯兹洛夫在西夏黑水城遗址那座著名的塔中发现的一大批图书中的一种,现藏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是一部关于汉语等韵门法的著作。写本年代当在12世纪——13世纪初期,孙伯君博士推测《解释歌义》是由金朝女真人撰作,然后传入西夏的,很可能就是《郡斋读书志》记载的王宗彦《四声等第图》。歌诀部分归纳了等韵各个门法的具体内容,蕴涵了元明等韵门法的主要形式,其详细程度可以说没有哪一部现存韵书可与之相比,为了解早期等韵门法及等韵学上的相关概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此次报告,拟就《解释歌义》所蕴涵的早期等韵门法的内容做大致介绍,对《解释歌义》一书的成书年代、歌诀的作者、等韵概念、歌诀中包含的反切体例等诸方面做简要分析。
汉声社第九次音韵学沙龙简报

2005年5月28日(周六)上午9点半至11点半,汉声社第九次音韵学沙龙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国际交流学院二层大会议室举行。此次沙龙,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文系丁启阵副教授做了题为《“复辅音声母”说的几个问题》的报告,阐述了新的看法,大家各抒己见,热烈交锋。北京大学中文系耿振生教授、孙玉文教授、张渭毅副教授和王超贤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冯蒸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张洁副研究员和刘祥伯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高永安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王建喜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木仕华副研究员和各高校研究生30余位参加了会议。内容简介如下:

“复辅音声母”说的几个问题(提要)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文系 丁启阵 副教授

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的观点,目前接受的音韵学者非常多,以至于有不少人以为这是已成定论的观点。而实际上,这个观点远非定论,它存在着明显的学理罅漏。主要而言,有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共时的还是历时的?
迄今为止,主张古有复辅声说的研究者所提出的全部论据,可以归纳为如下三大类:第一类是异音(更准确地说是异声),包括谐声字异音,假借字异音,文献的异文、异音和又音,以及方言异音等;第二类是C-l-型连绵字现象;第三类是邻近语言的参照。其中第一类被认为是最有力的证据。
所有主张古有复辅声的研究者,解释这些语言现象和构拟上古音的思路大抵是:异声是由复辅音分化而成的。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有一个严重的缺陷:他们没有证明那些异声现象都是上古时期历时音变的结果。假如那些现象不是那个时代的历时音变结果,而只是共时的音变现象,那么,他们的理论都将无法成立。实际上,谐声字、现代汉语方言的异声现象,都有可能只是共时语音替换的结果。
语音的还是词汇的?
C-l-型连绵字被复辅声论者当作上古有复辅音声母的论据,有这样一个危险:词汇层面的现象被误当作语音层面的现象。
边音l声母,在现代汉语里用途广泛。各地方言的象声词中,就普遍使用l声母音节。在l声母的应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类似于反切形式的“切语”。带有秘密语性质的“二字语”,今天广西、广东、福建、湖北、湖南、云南等许多地方都有发现。类似语言现象,各地有切语、切口、字语、切脚语、燕子语、燕子公、盲佬语、嵌l词、分音词等不同名目。显然,这类用l声母音节将单音词变成双音节词的现象,是一种构词方式,属于词汇层面,不属于语音层面。
上述这些l声母音节的使用情况,跟古代文献中的C-l-式联绵字中可以明显找出对应的单音字的一类,并没有什么不同。晋人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蜀人呼笔为不律,语之变转”,可以理解为,郭璞就已经认为从“笔”到“不律”是使用跟今天福州方言“分音词”一样的构词方法变转出新词,属于共时范畴。
外因的还是内因的?
同一个声部的字有不同的声母读法,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方言里有不同的声母读法,复辅声论者都要将他们上溯为组合式的复辅音声母。就是说,他们把这些异声都看成是音节内部音素简单分化的结果,完全没有考虑到异声的形成可能是外因所致。这里所说的外因,是以音素为出发点的,包括音节内部的韵母(常常是介音)、声调,所属语言的语音系统,字组中前后字的声母同化异化等作用,如此之类,情况是非常多样的。
音素的还是特征的?
异声有几个,就构拟其上古音音节形式是几合的复辅音声母。可见,复辅声论者是把音素看成了语音演变的最小单位,所能发生的只有音素的排列组合,或分或合。从现代汉语方言和实验语音学的角度看,这种“音素主义”到底是有问题的。
现代汉语方言中,声母辅音之间经常是界线模糊的,容易发生互相转变;通过语音实验可以发现,一些看起来很有差别的辅音之间,除了质变之外,也存在着一定的量变关系,比如汉语普通话的辅音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可以“用一些区别特征的相关程度来解释”。我们可以借用“区别特征”理论来理解音变现象:音素之间的替换,实际上都可以分析为某个或者某几个区别性特征的转换。应用在古汉语声母研究上,就可以表述为:异声的形成有可能是音素内部区别性特征发生了改变。

附:汉声社音韵学沙龙简介
1.汉声社是在著名语言学家丁邦新教授的倡议下成立的。是以在京青年音韻学学者为主体的民间自发的音韻学研讨小组,定期举行讨论会。名为“汉声”两字,取自《后汉书》卷五十三“振大汉之天声”。这个取名得到著名语言学家、中国音韻学研究会会长鲁国尧教授的提示。汉声社宗旨是加强交流,互通有无,不囿于门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提升音韻学研究层次和音韻学教学水平。汉声社还将不定期特别邀请小组成员以外的音韻学专家和研究生做专题报告。欢迎在京高校青年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
2.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张渭毅副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张洁副研究员任负责人,张渭毅副教授任主持人,小组成员由在京的青年音韻学学者组成。原则上每个学期至少举行四次讨论会。提前一个月预约主题报告人,主题报告人必须充分准备,事先拿出讨论的话题和详细提纲。每次讨论会的时间暂定两个小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3.讨论会由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等单位长期轮流主办。每次讨论会的时间、话题、主题报告人、内容提要,以简报的形式在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网站公布。2003年8月汉声社成立以来,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已经主办过九次音韻学沙龙,分别由北大中文系教师张渭毅副教授、孙玉文教授和王超贤博士、台湾辅仁大学国文系系主任李添富教授、语言所张洁副研究员和孟蓬生副研究员、著名语言学家丁邦新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王建喜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高永安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文系丁启阵副教授等做过专题报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阅读 4897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