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怎么问“什么”!什么问“怎么”!


2024-06-23 23:12:18    通知    中心助理


北京大学博雅语言学讲座

 

题目:怎么问“什么”!什么问“怎么”!

主讲人:蔡维天 教授(台湾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

主持人:郭 锐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时间:202472日(星期二)10:0012:00

地点:北京大学人文学苑3号楼3205会议室

 

摘要

汉语疑问词在语言类型学上颇为标新立异,一是其在位(in-situ的属性,另一则是其善于角色扮演的特质:时为算子(operator)、时为变项(variable)。本文认为必须结合制图理论cartographic approach)和分布形态学(distributed morphology),才能切中问题的核心。首先我们注意到“怎么”和“什么”都以词根“么”为基础来建构:前者因“怎”而副词化,后者因“什”而名词化。这为其孤岛效应island effects的有无提供了直接而明确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两者诠释会因其结构位置而产生可预测的变化,如“怎么”的层系安排刚好跟事件结构中“起因>过程>结果”的顺序暗合,并因汉语的强势分析性产生了大开大合的用法,如我们可以说“你怎么来,怎么去”,却不能说“*怎么你来,怎么你去”;而句首的“怎么”则经常触发念力移转,将疑问变成了反对、非难之意,如“怎么你这么固执!”。另一方面,“什么”除了典型的论元用法之外,在适当的韵律配置下亦可转为非典疑问词,并有内、外两个结构层次的区别:前者如“他有什么钱!一个月就那么点薪水!”;后者如“什么他有钱!他是个穷光蛋!”。以上述观察为基础,我们跨越时间的向度,探讨古汉语中“以何”、“何以”的同与不同之处:它们的建构都以“何”为本,却遵循相应于内、外状语的诠释机制;具体而微的案例还包括“以是”、“是以”的对立及“为何”、“何为”的对立。在空间向度上,此项分析可延伸至东北官话的“咋vs.“啥”,以及日语中nani-deなにでvs. nande なんで(更有趣的是,两者皆可写成“何で”)。如此融会贯通词法和句法,便可提出一个微观及宏观兼具的解释。

 

主讲人简介

维天教授于1994年取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博士学位,师事Noam Chomsky教授。同年回到母校台湾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及中文系任教,2021年获颁特聘教授。历任台湾清大语言所所长、台湾清大人文社会学系主任、台湾清大人文社会学院副院长、台湾语言学学会理事长、GLOW in Asia会长。其近年研究领域涵括汉语句法、南岛语句法、制图理论、句法—语义介面研究、句法—韵律介面研究。自2013年起与张洪明教授、于宁教授共同主编由John Benjamins出版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阅读 226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