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汉语对话句中有关听者的描述方式的一项历史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2020-12-07 10:40:22    通知    中心助理


讲座题目:汉语对话句中有关听者的描述方式的一项历史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主讲人:朱庆之

主持人:汪锋

     间:20201211日(周五)14:30-1630

讲座形式:Zoom

Zoom会议ID:973 2827 5043

会议密码:664118

加入Zoom会议:

https://eduhk.zoom.us/j/97328275043?pwd=eG9NU0V4d25tbTE3bnVicDFxWDlldz09

 

内容简介:

  对话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活动形式之一。如何有效地真实地描写或者记录一个对话活动,是语言表达的一项重要任务。讲者将报告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讨论汉语文献语言在描述或者记叙一个对话时,指称听者或者说话对象的称谓词的句法位置(从A式到B式再到AB共存式)的历史变化及其原因。

          A式:论语·为政下: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式:八佾: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一项从上古到近代的语料观察发现,在春秋时代之前,相关的表达或记录以(A)式为主;春秋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B)式开始占据上风。战国以降到东汉,写文章的人大体上只使用(B)式。中古后期开始,情况又有新的变化,(A)式又悄然回到文献中,经过宋元的发展,文言文献仍是(B)式的一统天下,但在白话文献中,(A)(B)两式形成了分庭伉礼的局面。我们把这一变化简单描写为汉语从A型语言变为B型语言,之后,再从B型语言变为AB兼用型语言。

 

主讲人简介:

  朱庆之,现任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中国语言讲座教授,中国语言与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1982年起长期在高等院校从事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1994-1998),兼任过汉语史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98-2014),兼任过中文系副主任、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2009年任香港教育学院中文学系中国语言讲座教授兼系主任,2012年任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系主任。曾兼任中国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词汇史(中古汉语)、佛教汉语、中印文化交流史。出版论著100余部/篇,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科研奖。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香港教育大学    中国语言学系/中国语言及中文教育研究中心








   阅读 8813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