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2 22:04:53 讲座 hamburger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博雅语言学讲座第六讲:
讲座题目:语言形式的逻辑可能及其部分实现
讲座教授:徐杰(澳门大学)
讲座时间:7月10日星期五上午10:10-11:40
讲座地点: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中文系B122
内容摘要:
人类专属,人类共享的语言机制是生物学意义下预先设定好了的。这个“出厂给定”的语言机制就好比房子的承重墙和承重梁一样,从根本上为后天的语言装修和语言习得划定了不能改变的前提、框架以及不同语言间在核心运算系统方面的差异限度。这个语言机制是个巨大的算法系统,如同下图(1)中的外圆A。任何一种具体语言的现象,所有人类自然语言的所有现象都是这个算法系统的“部分”实例化和外化结果,如同从大圆这个菜单“点菜”的结果,从而形成内圆B。
(1)
在此理念下,我们至少可以提出下列三个问题:
第一、作为核心运算系统的这个语言机制,不管其潜能如何庞大,总是应该有个“边际”的。问题是,如何找到并描画出语言机制的最大“边际”?也就是如何画出外圆A来?
第二、各种具体的民族语言为何以及如何从多种可能中进行自己的选择和拼盘从而形成自己的内圆?如何将外圆A这个最大值的逻辑可能性跟现实中观察到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如何看待与处理自然语言系统中存在的“当有却无”的语言类例?
第三、上述理论认识对我们现实中的语法研究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
本报告打算通过对两个简单的语法案例的演示,阐述跟上述语法思想相关的语法理论和分析方法问题。我们选择的语法案例是自然语言中的焦点形式以及回声问句的句法形式。
徐杰教授简历:
1963年生于河南。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士(1982),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1984),美国夏威夷大学东亚比较语言学硕士(1988)、美国马里兰大学语言学博士(1993)。先后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助理系主任,河南大学黄河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楚天学者,澳门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中国语言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还兼任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现任澳门大学校董会成员、该校人文学院副院长、该院南国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授。在其专业领域,徐杰还担任Langu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ies、《语言科学》、《汉语学报》、《海外华文教育》、《南国学术》、《澳门语言学刊》等多种海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丛书的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句法学,语义学,汉英比较,语言习得、语言教育、语言规划和语言特区理论。已在国内外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有《汉语描写语法十论》(1993),《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2001)、Sentence Head and Sentence Structure (2003),《语言规划与语言教育》(2007)等学术专著,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和澳门大学等校主持多项研究项目。
阅读 3050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