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9 07:10:42 简报 中心助理
本学期第三次午餐讨论会于2015年5月8日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会议室召开。中心研究员胡敕瑞教授主讲,与会人员包括陈保亚、王洪君、郭锐、汪锋、孔江平、董秀芳、邵永海、徐刚、项梦冰、叶文曦、詹卫东、王韫佳等中心研究员。
胡敕瑞教授首先介绍了报告内容的缘起————读战国简、秦简、汉简时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间叹词记录字的差异促使其思考叹词的流变。同时胡教授列出了目前出土简帛的目录。
胡教授先根据战国楚简、汉简中的异文分析“兮”、“可”为同一词,在《诗经》《楚辞》中的叹词“兮”在战国简、汉简中均写作“可”。 然后胡教授根据《广雅》《集韵》、金文、上博简、阜阳汉简等材料指出歌曲源于叹声,歌曲中叹词用得最多的就是“可”(即“啊”),故用“可”指代歌,“歌”字来源于叹词“可”。再通过先秦两汉史书分析“可”字的应和、呵责、感叹等三种功能。最后给出了一些中古的某些“何”对应上古的“兮(可)”的例证。
与会人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就材料利用而言,出土文献对语言研究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徐刚教授认为出土文献研究语言时会因为断句、文字识别等因素有不同解读,同时还要考虑地域,因而可能反而增加新问题。但因为地域明确在古方言研究上有很大益处。王洪君教授指出叹词的声母很少有为塞音的,“兮”“可”的韵或许相同,但声母较难解释。郭锐教授指出叹词“可”演变为动词的发展轨迹值得商榷。
阅读 12734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