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语言学讲座系列第四讲:从战国竹书与传世古书对读看古书在流传中的演变


2015-04-25 22:48:00    讲座    hamburger


博雅语言学讲座系列第四讲
讲座题目:从战国竹书与传世古书对读看古书在流传中的演变
主讲人:沈培(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主讲人简介:沈培,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文字学、古代文献、汉语史。主要学术著作如下:


殷墟卜辞正反对贞的语用学考察,载《汉语史研究:纪念李方桂先生百岁冥诞论文集》(《语言暨语言学》专刊外编之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2005年6月。


周原甲骨文里的“囟”和楚墓竹简里的“囟”或“思”,载中国文字学会、河北大学汉字研究中心编《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6月。


说《容成氏》中的“胫不生之毛”,载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从战国简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论“移祟”说,载《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一辑(“第一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9月。


“寿敝金石”和“寿敝天地”,载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中国文字研究》2007年第1辑(总第八辑),大象出版社,2007年9月。


说古文字里的“祝”及相关之字,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内容提要:
日渐增多的古文字资料给汉语史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语言事实,有的为传世古书所未见,有的可补传世古书之不足。本次所讲,仅从语法方面举出几个实例加以说明,既说明在研究汉语语法史时注重古文字资料的重要性,又说明在研究古文字资料时注重语法分析所能取得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对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汉语历史语法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本次讲座主要从战国竹书与传世古书对读看古书在流传中的演变,选取两组对读材料:1、简本《缁衣》首章与今本《缁衣》第二章对读;2、简本《傅説之命》与《国语•楚语上》、《古文尚书•说命上》、《潜夫论•五德志》相关“若”字句对读。以此探讨句法多义性对古书演变的影响以及古人在传抄古书过程中所作的重组和改编。
讲座时间:2015年4月28日(星期二)下午4:00-6:00
讲座地点: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B124


   阅读 2556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