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于3月13日召开题为“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时间参照及其句法后果”的午餐会


2015-03-16 07:12:24    简报    中心助理


本学期第一次午餐讨论会于2015年3月13日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会议室召开。中心专职研究员郭锐教授主讲,与会兼专职研究员包括陆俭明、王洪君、陈保亚、汪锋、董秀芳、叶文曦、项梦冰、胡敕瑞、刘子瑜、宋亚云、詹卫东、陈宝贤、张渭毅等。
郭锐教授从时间参照的角度对汉语中“了1、着、过1”“了2、呢、过2”两组助词进行了分析。时间参照分为内部参照和外部参照:前者只显示句子内部多个状况之间的时间关系,与现实世界的时间无关,后者指以外部自然时间为参照。时间关系的判断可从事件时间、参考时间、说话时间界定。在汉语这种只有相对时间参照的系统里(即只涉及事件和参考时间),带“了1、着、过1”的VP缺乏外部参照,因此在添加“了2、呢、过2”或其他谓词性成分时后才成完句,以句中后续时间发生之时为参照,形成有内部时间参照的非现实句。 郭锐教授继而指出对《小额》、老舍作品的统计显示“了1”在叙述语体中正从完成体标记向过去时标记演变。
与会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陆俭明教授指出“成完句”并不一定要在带“了1、着、过1”的VP后添加成分,也可以考虑VP之前。 詹卫东副教授则提出成句标准如何界定的问题以及在没有语法标记的情况下现实句、非现实句的判断标准。







   阅读 6173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