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语言学”讲座系列-邹嘉彦教授讲座


2014-12-16 19:03:46    讲座    softmoon


“博雅语言学”讲座系列
题目:事物自然分类与语言认知:从汉语说起
讲者:邹嘉彦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时间:2014年12月19日【星期五】16:30-18:30
地点:北京大学中文系【人文学苑】6号楼B122
提要: 从物理学或生物学角度,大自然事物可客观分为不同种类。同时,在人类认知层面,各种事物亦可分门别类,然而这两种分类不尽相同。例如汉语里有三种较突出的分类系统:(1) 词缀:透过词缀的义项分类,如「猪肉」、「牛肉」、「鸡肉」属「肉」类。又如「斑马」、「河马」、「海马」也应属「马」类。但若与大自然分类相比,两者有别。(2) 量词:把物体依据其形状或功能分为多类,如「件」、「张」、「粒」、「块」、「条」、「枝」、「根」、「条」。(3) 部首:汉语独有文字可反映汉语文化对事物的分类。如「马」、「牛」、「羊」、「女」、「手」、「犬」字旁的字。这些语言结构提供了汉语世界揭示人类认知和文化窗口。大自然的分类一般有规可循,可按照客观科学基础并为恒常,而汉语里的分类系统则受社会文化演化而可因时因地变异。我们可试图探讨及比较这些分类系统的特征和背后所反映的认知和文化意义。
讲者简历:邹嘉彦教授多年致力结合计算器科学与人文科学,推展汉语多方面研究。自1995 年创建泛华语地区汉语共时语料库(LIVAC)(www.livac.org),透过多地报章媒体,一直精密追踪分析汉语及其背后社会、文化演变特点。有关研究成果惠及信息检索、文本情感分析及与语言文化研究。邹教授是比利时皇家海外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亚洲自然语言处理协会(AFNLP)创会会长、香港语言学学会创会会长、中国社会语言学会顾问,先后任欧、美、亚洲多地客席教授或荣誉研究员。并为世界多地期刊编委。他所参与编着的《中国语言地图集》荣获199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一等奖。2014 年,他成功协助推动“中国四字格惯用语”纳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阅读 2857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