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不同语法理论下的上古汉语与格句式及其相关的问题


2013-06-13 18:20:25    讲座    wangfeng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讲座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

题目:不同语法理论下的上古汉语与格句式及其相关的问题
报告人:潘秋平 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时间:2013年6月18日(星期二)下午4:30-6:30
地点:北大中文系(五院)二楼报告厅

提要: 与格句式可采用不同的语法理论进行研究,而以现代汉语而言,就有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形式语法的角度以及构式语法的角度进行相关的研究(参看马庆株 1983 ;陆俭明 2003;顾阳 1999;张伯江 1999等)。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的研究成果丰富(参看Peyraube 1988;贝罗贝 1986、1998 等),但研究角度主要是立足于结构主义。本文在前贤的基础上尝试分别从形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的角度对上古汉语与格句式进行进一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讨论上古汉语动词的论元结构以及变价手段。

简介:潘秋平,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中文系,后负笈香港科技大学深造,并于2005年取得博士学位。自2005年始,执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研究兴趣为上古汉语语法。


   阅读 2428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