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华教授讲座时间调整为周五下午14:00-16:00


2012-12-17 16:56:07    通知    wangfeng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讲座

题目:离合词的结构与生成

报告人:潘海华 (香港城市大学)

时间:2012年12月21日(星期五)下午14:00-16:00

地点:北大中文系(五院)二楼报告厅

提要: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生成语法的框架下,借用最简方案中移位复制理论,来分析汉语中的离合词现象。认为离合词不是构词成分的分离,而是双音节不及物动词形成的离合同源结构。其生成涉及四步:动词复制自身,形成同源宾语结构;宾语经过名词化形成事件名词;动词要带的时体标记、补语、动时量、施事、受事宾语等分别生成于T0、Asp0、FrP、DrP、NP-Spec、N-Compl等位置;动词与宾语在PF层作互补删略,最后生成实际的语言形式。从同源宾语的视角研究离合词,既能合理生成所有结构,也能重新确立复合词的鉴定标准,同时,在厘清词与短语的界线上也有新的启示。

讲者简介:潘海华,男,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语音学与认知研究实验室主任,韩礼德语言研究智能应用中心副主任。北京语言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及兼职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及湖南大学语言学系客座教授,社科院语言所社科创新工程语音与言语科学重点实验室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语言研究》、《当代语言学理论丛书》、《语言学文选》、《Language Research》(韩国,2002-2004)编委,以及《外国语》、《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Journal of Linguistics》、《Journal of Pragmatics》、《Lingua》、《Linguistics》、《 Linguistic Inquiry》、《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Syntax》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匿名评委。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执行理事,2005年8月至2010年9月任香港城市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任香港语言学会会长。2010年获选为王宽诚基金会学术讲座学者,2011年受聘为法国国家研究局Blanc国际研究的特邀评审。

潘海华教授于1983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学士学位,1986获得武汉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硕士学位,1986-1988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语言研究所任教,1988年9月-1994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语言学系学习,1995年5月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1995年1-6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计算语言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同年7月到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任教至今。

潘海华教授的博士论文Locality, Self- Ascription, Discourse Prominence, and Mandarin Reflexives于1997年2月选入美国加兰德出版社(Garland Publishing, Inc.)的“语言学卓越博士论文”系列丛书,以Constraints on Reflexiviz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之名出版。潘海华教授还出版专著《形式语义学引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05),并编辑出版《汉语语言学研究(二)》(香港语言学学会,2001)及《焦点的结构与语义解释》(合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共发表研究论文近90篇(其中2篇SCI,11篇SSCI/AHCI, 26篇CSSCI/CSCI),匿名评审国内外知名杂志论文80余篇。2003年至今获得6项香港政府RGC资助的GRF基础研究项目,共500多万港币。分别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大陆及香港作应邀讲座70余场。其研究范围涵盖句法理论、形式语义学、言语习得、计算语言学等领域。


   阅读 2936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