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8 20:00:31 简报 hamburger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重大课题(08JJD740058)
“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地图研究”结题会议纪要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重大课题(08JJD740058)“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地图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结题会”2012年4月7日8:30—18:30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会议室举行。课题负责人、中心研究员李小凡教授主持会议。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萧群部长、中心主任王洪君教授参加了会议。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20多名专家学者到会进行了学术交流。
中心主任王洪君教授作开场发言,对语义地图课题的如期完成给以肯定。她特别赞许该课题采取多校协作、新老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课题研究,这不仅保证了研究任务的完成,而且真正发挥了重点研究基地的组织功能和辐射作用,同时还汇集和培养了一支研究队伍。
上午的会议,课题组成员李小凡、张敏、郭锐,校外专家吴福祥、潘秋平、丁加勇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课题负责人李小凡教授的报告是“语义地图和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他指出,汉语方言语法的差异主要在于虚词,但虚词有着复杂的“偏侧关系”,难以对齐比较,语义地图模型使虚词比较有了可行性。它还具有由点及面的易行性和可以拼接的续行性,是方言语法比较的得力工具。他还提出可以有各种“比例尺”的语义地图,拼接时则需调整比例尺。
课题组成员、中心兼职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张敏教授的报告是“题元角色语义地图的再思考”。他针对以被动施事角色为中心的语义地图和以方所题元为中心的语义地图难以协调等问题对现有的语义地图加以修订,并提出了语义地图跨域衔接和排除多重语法化干扰等操作原则。
课题组成员、中心副主任郭锐教授的报告是“语义地图中概念的最小关联原则和关联度”。他提出覆盖率相同的语义节点若不止一种连接方式,连线越少准确率就越高。构建语义地图时要尽可能减少连接线来以求更高的准确率。覆盖率和准确率的矛盾通过节点间关联度的计算可以量化,利用该数值可以调控准确率。
校外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吴福祥研究员的报告是“语义地图与语法化”。他认为语义地图模型的精髓是概念空间的动态化。实现动态化主要靠功能蕴含关系的跨语言比较、语法化路径(历时语法化)和语法化程度(共时语法化)。纯粹的功能蕴含关系只能据以判断特定概念空间内功能衍生或语义演变的阶段,并不能确定衍生或演变的方向。因此,概念空间的动态化要借助于语法化的研究成果。
校外专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潘秋平教授的报告是“从语义地图看句式多样性”。他着重阐述语义地图模型不仅适用于多功能语素,也适用于多功能句式,对构式语法分析也有重要价值。句式多义性并不是任意或偶然的,而是因为概念相近。语义地图可以用来整理及组织构式的不同意义,并揭示它们的内在关联。
校外专家、湖南师范大学丁加勇教授的报告是“从湘方言动词句式看双及物结构语义地图”。他通过对隆回湘语双宾结构的个案研究,对Malchukov, Haspelmath & Comrie (2007)的双及物结构语义地图作了修订和补充。进而提出特殊的历时演变、语言接触等“非概念因素”有可能造成语义地图上的断链,但这不单可能有潜在的破坏性,也可能有建设性。
下午的会议,来自四校一所的14位青年学者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
刘菲晖:多功能语法词“得”的语义地图
张惠清:汉语方言“被动施事”及相关功能的语义关联
马腾:语义地图模型的计算机辅助构建
陈颖:从语义地图模型考察程度补语“极/很/死/透/慌/坏”
野田宽达:“什么”跨语言分析——基于语义地图
翟贇:从语义地图模型看“和”义词的功能
翁珊珊:处置标记及相关角色的语义地图
香港科技大学
范晓蕾:汉语惯常义的语义地图
王玮:空间域语法形式的语义地图研究
南洋理工大学
蔡燕凤:从语义地图看上古汉语的受益表达
张家敏:从语义地图看五味之词的语义演变
南开大学
盛益民:从语义地图的不连续性看历史演变
王芳:基于儿语模拟的重叠式的功能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张定:汉语方言伴随-工具介词语义地图的MDU视角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内容丰富、新见叠出、安排紧凑的学术交流会,也是一次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结题会。课题组评估了三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认为已经完成了预定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拟于近期提交终结报告。
阅读 4393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