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研究成果㈠简报


2011-10-14 20:39:23    简报    hamburger


北京话研究成果㈠简报:
《小额(注释本)》正式出版
由我中心策划组织的《京人京语京文化丛书》(王洪君、郭锐、刘云主编)的第一册——《小额(注释本)》,已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于2011年7月出版。
该书有三绝:
一原作绝。如该书所附、主编者之一刘云撰写的《〈小额〉及其作者松友梅》介绍,《小额》署名作者友梅松龄,就是清末民初北京报界闻人、著名白话小说家蔡友梅。他曾于《进化报》、《顺天时报》、《京话日报》、《白话国强报》、《益世报》等多家报纸上连载的京味儿小说或时评,总计近千万字,为当时的“开启民智”、“改良社会”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更为我们留下了清末民初时期鲜活的京味儿语言(全无五四后白话小说夹带的南方方言和欧化影响)和北京市井风情。《小额》是当时那一批作品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
二是版本绝。该书点校的底本是《小额》最早的单行本,并且书后附有底本全文影印件。《小额》最早是在《进化报》上每日连载,现已很难收集完全。后又于1908年由和记排印出版的单行本,是《小额》最好的版本,但大陆已无从觅寻。日本波多野太郎教授偶然在书摊上购得此单行本,认识到其珍贵,于1968年在《横滨市立大学纪要》第186号上影印发表,并曾将影印本赠送中山大学王起教授。中山大学出版社所出《小额(周广添、冯淑萍点校本)》的底本即此赠书。可惜的是,中大本《小额(点校本)》未附赠送本影印件,而赠送本也由于种种原因现已难以确定去向,使得读者和研究者的一些疑问无从查对。本书(世图版)附有影印本全件,弥补了这一缺憾。
三是注释绝。该书的点校注释者刘一之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代汉语方向)、日本歧阜圣德学员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她是世代北京人,熟稔京味儿语言和文化,更有汉语研究和文献考证的扎实功底。本书对《小额》的一千余条注释,既有对北京口语词语的解释,也有对清代制度、旗人风俗、衣饰、食品等的说明,其中不少条目是她遍览同时期文献第一次考证出来的。
在《注释说明》中,她用寥寥几句说明了注释依据:“1.一些词语现在北京人、特别是老年人依然使用,我自己和我的长辈在日常生活中就这么说,所以,我当然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2. 根据辞典上的释义。3. 参考反映当时生活的书籍。4. 一些词语在当时的北京白话小说中反复出现,我根据上下文总结出这些词语的意思。 如果上述4条中2、3出现矛盾,以3为准;如果2、3、4出现矛盾,以4为准。”(不太能肯定的意思,注释使用“大概”、“也许”这样的字眼;个别完全不知道意思的,注释为“其义未祥”。)
寥寥几句的《注释说明》反映了注释的严谨科学和难度。
比如,属于1.的“寻”,北京口语有xin2音,用于跟别人xin2东西。一般辞典未收此义,只有台湾出的《中文大辞典》收了这个近代口语义项,释作“讨”。有的老北京说这不对呀,“跟您寻xin2跟葱”是“借”呀,“借”是要还的,“讨”是不还的。刘一之的注释是:“介于‘要’‘借’之间,一般不还,但如果方便,也可能还。直接说‘要’不好意思,所以用‘寻’”。看来,释义需要语言学功底,还真不是会说会用就能解释得确切的。

属于3.的“代书”,从上下文看好像是代人写状子的人,但刘一之遍览了一函十几册线装的《福惠全书》发现,“代书”是写状子的,但不是什么人都有写状子的资格。刘一之的注释是“代书:在县衙门替人写讼状的人。由县官进行考试,合格者发给印章一枚,上部刻县官的花押,下部刻代书的姓名。讼状的末尾,要盖上代书的印章。如果不是遍览了《福惠全书》,现代的人(即使是老北京)也多半不知道了。(注:《福惠全书》相当于清末的县官教材,详细记录了一个县衙门的设置、职责和运作规矩。比如,县衙门要设多少官员,各个官员的职责,甚至还有县官应该如何给上级或其他人送礼,给什么级别的送什么礼,礼单应该怎么写。审案子应该怎么审,怎么动刑,怎么动刑才能让犯人十分痛苦但死不了,等等。)
2、3、4参考的有哪些资料呢?点校部分后附的《参考资料》也详细给出了。计有:辞典12部,有关清代的史料或著作20部(遍及清朝法律、历史、风俗、礼仪、曲艺、服饰、小吃等),蔡友梅小说67部,其他同期小说18部。
总之,看了此书才知道清末的北京有这么多我们不了解的词语,已经消失的事物、风俗、礼仪和制度,蔡友梅写的《小额》跟刘一之的注释一起看,那时的“人情之冷暖、语言之问答、家庭之常态、世事之虚浮”,对我们来说,才真正跃然纸上!
《小额(注释本)》是《京人京语京文化丛书》第一册,它显示了我中心投入北京话研究工作的目的和在研究深度上的特点。正如丛书主编王洪君、郭锐、刘云的封底谨志:“北京话是京派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世居的北京人,当时的北京话,写活了不同年代北京胡同里衣食住行和众生万相。通过本丛书,读者可以直接触摸真正的北京话,体会语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了解语言变迁跟社会变迁及民族融合的关系,愿本丛书对在社会变迁中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有所促进。”
即将出版的丛书第二册为反映1960-1979年北京普通居民的“人情之冷暖、语言之问答、家庭之常态、世事之虚浮”的纯京味儿小说《面对着生活微笑》(言也著)。与《小额》一样是“世居的北京人,当时的北京话,写活了不同年代北京胡同里衣食住行和众生万相”的典范。欢迎大家关注。
《小额》等纯北京话小说的电子文本,我中心将尽快放入向社会开放查询的汉语语料库中,尽早为学界研究北京口语和北京历史研究提供方便。 (晓晓报道)


   阅读 7296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