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7 23:36:14 简报 hamburger
中国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开题报告会简报
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实验室孔江平教授主持的中国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开题报告会2011年3月17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五院会议室进行。来自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李爱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杨玉芳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梁满贵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王洪君教授、汪锋副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
孔江平教授介绍了项目建设目标、技术基础和支持条件,并征询了各位专家的意见。本项目旨在运用现代语音学设备进行文化研究,对口传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并对其进行研究,项目得到了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基地项目的支持。孔江平教授从以下方面展开介绍了口传文化保护传承的数字化方法。
1. 声学信号的采集:过去的语音识别前期识别较少,现在前端声学分析方法大大发展。实验室建立了“语音处理器”声学分析平台,能够对语音信号进行标注,并对其时长、幅度、基频、共振峰频率等参数进行采集。
2. 嗓音信号的采集:实验室在传统逆滤波信号之外主要提取的是电子声门仪的(EGG)和声门高速摄影信号。其中电子声门仪为实验室现有设备,声门高速摄影信号主要和香港方面合作采集。针对声门高速摄影信号,实验室建立了专门的分析平台,澳大利亚和香港研究的合作机构现在使用的就是这个分析平台。
3. 声道信号的采集:实验室汪高武博士利用普通话X光声道录像建立了汉语普通话二维声道几何模型,模型能够用一组12个调音参数产生二维的正中矢状面声道边缘,计算出声道的传输特性,从而进行声音合成。本实验室和日本ATR研究所合作采集了一套核磁共振(MRI)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对各个调音器官和部位进行分析建模。研究的远景目标是建立汉语普通话三维调音模型,并探索其各种口传文化的声学表现。
4. 动态腭位信号的采集:实验室里英浩博士利用动态腭位数据建立了基于Matlab的腭位分析平台,为多种参数的提取提供了可能,也为元音、辅音的协同发音研究提供了
5. 唇形信号的采集:实验室潘晓声博士利用二维唇形录像和Alan Liew教授的模型对外唇、内唇唇形进行了建模,得到一个半自动唇形参数提取系统。Alan Liew教授今年将访问本实验室,双方将对该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现在实验室计划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汉语普通话McGurk效应的全面探索。实验室和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利用三维Motion Capture采集了三维立体唇形参数,这套参数比较自然,并可以和唇上定义的点建立相关。这套设备的问题在于数据采集较为困难,还有内唇的标志点难以确定。现在实验室希望能将这套模型和二维模型的唇突度建立相关。
6.呼吸节奏与韵律研究:实验室利用呼吸带采集了一系列呼吸信号,建立了呼吸韵律信号处理平台。呼吸运动涉及胸、腹的联合运动,初步研究发现呼吸信号存在性别差异
7.生物信号:实验室有一个16通道的脑电帽、指电压采集器及生物电信号采集系统,我们希望能够利用采集一些相关的情感指标。我们比较感兴趣的是苗瑶地区的咒语和宗教音乐,如彝族的毕摩。
王洪君教授总结了报告并介绍了中心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各专家介绍了各自单位的相关研究,并高度评价了项目的研究。梁满贵教授说:作为通信研究者,孔老师的报告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对它非常感兴趣。只依靠声音信息人就可以理解语言所传达的方方面面的信息,现在信号处理的方法想要提高已经相当困难,我们更需要基础研究为我们提供新的参数方式。在科学研究的社会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杨玉芳研究员说:人类的情感既具有声学体现,又具有其他体现,发音和神经机理的关系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心率、皮肤电指标等生理参数也能够反映情绪和心理的变化,唤醒度好区分,但是正性负性的区别是难以从这两种测量中提取的;眼动研究也能反映人的注意和情绪。大家表示,在有声语言研究方面,各单位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相互借鉴的基础,希望今后能够互相派遣研究生,共同申请项目,加强讨论和相互合作。
(吴君如)
阅读 14407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