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整体论讨论会报道


2010-07-06 18:37:37    简报    hamburger


2010年6月22日上午,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会议室召开了一个语篇分析小型讨论会。会议由王洪君老师主持,与会者包括北大中文系、外国语学院,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师生等。
会上,北大外院语言学研究所姜望琪老师首先介绍了他的“语篇分析整体论”。他从西方的整体论思想讲起,介绍了整体论的一些表现形式。同时他指出,中国从来不缺乏整体论思想。在中国整体论是基本的哲学原则、思维方式,或称“认知途径”。体现在语言研究上,就是从把握整体入手,重点研究“篇”、“章”的结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传统语法是“篇法”、“章法”,而非“句法”。
在西方,正式提出“整体篇章语言学”思想的是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ongacre。他主张语言研究要超越句子,上升到语篇层面。他先后提出了表层和意念两套篇章结构,以及二者的结合体“模板”的概念,并借用van Dijk提出的“宏观结构”概念,强调篇章的整体性特征。
而在中国,篇章的整体性体现为形式上的“起承转合结构说”,和内容上的“主题论”(thesis)。起承转合结构说的雏形最早见于《文心雕龙》,唐、宋以后,该谋篇模式逐步形成。到了明清,随着“八股文”的定型,该模式最终确立。这是从形式、从结构角度对文章规律性的提炼。而主题论则是从意义、从内容角度对文章规律性的概括。范晔对“文意”的凸显,刘勰对篇章内容的强调,杜牧、三苏等人对“文意”的坚持、李渔对“主脑”概念的阐发,都体现了“文以意为主”的主题论思想。清末刘熙载对“主脑”概念的发展,更是实现了从“意”到“主题”的转换,并最终确立了中国文章学传统的主题论。起承转合结构说与主题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接着,姜老师结合访谈节目的例子,阐明了语篇分析整体论从结构和内容角度的具体操作及其合理性与必要性。
之后,与会老师和同学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关心语篇整体结构这种由上而下的语篇分析途径能否与话题链等由下而上的语篇分析途径对接,从而促进语篇分析的形式化。姜老师认为,无论是语篇的生成还是语篇的理解,都是经过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地的数次交替才实现的,两者之间应该可以对接,但目前他本人还没有从这一方面进行研究。
接下来的第二个报告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娄开阳博士介绍他的博士论文《现代汉语新闻语篇的结构研究》。他的主要观点是:
1.新闻语篇的整体结构格局是一个双语篇结构,包括导语语篇和主体语篇。这两个语篇之间的关系有五种,是一个连续统 :合一、倒叙、承接、复迭、顺叙。
2.新闻简单结构要研究的是语篇结构要素之间的形式关系与语义关系。形式关系:研究结构要素之间的排列情况,涉及:隐现规律、先后规律、轻重规律。语义关系:研究结构要素之间的意义关系,如并列、因果、补充等。
3.新闻语篇结构要素的本质是意义单位而非形式单位。新闻语篇的结构要素是一个系统,一级要素是:新闻事件、新闻背景和新闻评析。
4.新闻语篇的基本结构图式是:事件+背景,事件+评析
5.基于规则的研究:简单语篇理论上存在的结构类型(不谈规范与否),全部结构类型共176种:导语语篇和主体语篇各自结构的搭配,本质上是一个二元概率统计。导语语篇共有11种图式结构,主体语篇共有16种图式结构,用数学公式计算为:11×16=176。
6.基于统计的研究:简单语篇有四种常用结构类型:“事件+背景”、“纯事件”、“事件+背景+评析”、“事件+评析”。
7.两个由多个简单结构构成的复杂结构:双核结构和双线结构。
娄的报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与会者对研究所用的一些自拟术语提出疑问,认为如果从术语上更好地区分语篇位置(导语语篇、主体语篇两类)和事件类型(核心事件、后续事件等),会使语篇结构规则的归纳更加清晰。报告人针对某一具体文体的结构研究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致认为这一研究为语篇整体结构与话题链等语篇局部结构的对接提供了可能,很值得从多方面继续深入。(姚晓东等报道)


   阅读 3278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