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07 23:05:56 通知 hamburger
汉声社
第二十八次音韵学沙龙
题目1:论《蒙古字韵》音系与《中原音韵》音系的关系及其差异
报告人: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李立成 教授
题目2:音韵学新人新作 谈谈八思巴字汉语研究的现状
报告人:北京大学中文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 陈鑫海 同学
时间:2008年5月10日(周六)上午9点至12点
地点:北京大学五院中文系二楼报告厅
附:内容提要
第一场:论《蒙古字韵》音系与《中原音韵》音系的关系及其差异
李立成 教授
《蒙古字韵》 与 《中原音韵》的成书年代相距不过五六十年,但两个音系之间的差距绝对不是短时间可以造成的。本次报告分别从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来讨论这两个音系的性质和特点,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官话方言。
第二场:谈谈八思巴字汉语研究的现状
陈鑫海 同学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旋即任命自己的幕僚、藏传佛教萨迦派喇嘛罗追坚赞(尊号“八思巴”)为“国师”,并特命他创制“蒙古新字”。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字成,世祖下诏颁行天下,用以“译写一切文字”。这种文字即后人通称的“八思巴字”。八思巴字主要用于记录蒙古语和汉语,同时也用来转写藏文、梵文、回鹘文,甚至还有用来转写波斯文等其它中、西亚地区文字的材料存世。元世祖圣旨中所说的“译写”一词实际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忠实拼写。用于蒙古语,是为了替代此前借用的回鹘式蒙古文。用于汉语,则是历史上第一次为汉语创造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拼写方案。第二个含义即转写。主要针对那些已经使用了拼音文字的民族的书面文献,尤其是原本用藏文或梵文书写的宗教经典。八思巴字汉语研究,主要是指八思巴字汉语的历史音韵学研究。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国内外学者利用八思巴字汉语材料研究元代汉语的语音,主要有文献研究和音系研究两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2)拼写法障碍,(3)音值推测方面,(4)音系性质问题——方言基础。
阅读 4371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