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声社第二十七次音韵学沙龙通知


2008-03-20 23:21:09    通知    hamburger



汉声社
第二十七次音韵学沙龙

题目1:关于上古音问题的一些思考
报告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周流溪 教授

题目2:西周金文与上古音研究
报告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师玉梅 博士
时间:2008年3月22日(周六)下午2点半至5点半
地点:北京大学五院中文系二楼报告厅

附:内容提要

第一场:关于上古音问题的一些思考

周流溪 教授

古音学自清代以来成为汉语音韵学的基本领域之一,历代学者对上古韵部的研究越来越细,也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即认定为30个韵部左右)。在声母和声调问题上,分歧仍多;黄侃的古本声19纽说、王力由去入同部推导的长入短入说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
我认为:上古音研究一方面要同中古音研究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要搞历史比较,即考虑与汉语有亲缘关系的语言之状况并作类型学的考察。而至今各家构拟的上古韵系与后世相差太大,汉语韵系的发展成为橄榄形。声类则与中古几乎一样。实际上,上古音系不必很简单。声母不会同中古一样,而会存在复辅音(而无破擦音)。古人用韵也未必“至谐”,合韵是可能的、正常的。《汉语史稿》虽然只有29个韵部,但仍然要处理某些合韵;另一方面。它立了许多演变条理,但有太多例外。我设想上古有70多个韵(不是韵部),填补了该书的某些空格,有利于解释合韵和去掉某些演变例外。我同意王力的意见,不承认全闭音节式构拟。为了解决去声起源和去入合韵问题,我改以流音(拟去声尾)为阴入相通的枢纽。
我采用一个新的音节结构框架来作声韵分析。这样的分析能更好地体现汉语同其他语言的联系和区别。(介音归入声纽,源于当代音系学的“最大声纽原则”。)在韵系方面,我坚主再来一次汪荣宝式的革命,把“之部”的主元音拟为低元音。(这主要依据汉语的内部证据,但也参考了汉藏比较的成果,与当前不少学者由比较台语而设想的后高不圆唇元音是完全不同的。)这能对像‘母’‘以’之类极常见的词提供更自然合理的解释。

第二场:西周金文与上古音研究

师玉梅 博士

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多,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音越来越受到重视。余迺永《两周金文音系考》(1980)、郭锡良《西周金文音系初探》(1994)、刘志成《两周金文音系的声母系统》(1995)等都利用到金文材料进行了金文声韵系统的考察。其他还有于省吾的《释 兼论古韵部东、冬的分合》,曾宪通的《从“ ”符之音读再论古韵部东冬的分合》等,都利用到金文材料讨论了个别古音问题。
西周金文材料相对单纯,受方言因素影响较小,宜与东周的材料分开,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西周金文中的谐声、假借以及韵文材料丰富,其中蕴含了十分重要的古音现象。如明晓母字的谐声和通假、舌音与喉牙音字的谐声和通假、来母与唇牙喉音字的谐声和通假、之幽两部的密切关系,东冬两部的押韵等等。西周金文中许多有价值的古音信息值得深入挖掘,其中一些现象的音理解释也需要更多研究者深入讨论。同时目前的研究方法尚显粗糙,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阅读 4784  


返回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书馆   |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