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构式变体

构式类型半凝固型
构式特征省略 | 语法错配 | 含否定成分
义项0
释义模板

只有+满足+n+所+代表+的+条件+才+v

实例

非他不嫁
非面不吃
非经理不干

形成机制

备注
音节数4-
组块数
是否可扩展
同(近)义构式

反义构式

上位构式

非+X+不可

下位构式

否定形式

疑问形式


常项/变项信息


项间信息

变项间关系None
变项-常项关系None
组块间关系None

句法信息    作主语 作谓语 作宾语 带‘的’后作定语

是否作主语实例在爱情中不能偏执,非他不嫁是个愚蠢的想法。
是否作谓语实例EMS非工作日不投递。
是否作宾语实例我可以非你不嫁,但你可以非我不娶吗?
直接作定语None实例None
带‘的’后作定语实例战士的高大形象又一次深深地印在她的心中,她产生了非军人不嫁的念头。
直接作状语None实例None
带‘地’后作状语None实例None
直接作补语None实例None
在‘得’后作补语None实例None
形成‘的’字结构None实例None
是否带宾语None实例None
是否带补语None实例None
被定语修饰None实例None
被状语修饰None实例None
占据联合结构前项位置None实例None
占据联合结构后项位置None实例None
占据连谓结构前项位置None实例None
占据连谓结构后项位置None实例None
是否作介宾None实例None
是否独立成句None实例None

语义信息

字面义None
言外之意None
预设None
蕴含None

语用信息

感情色彩None
语体色彩None
领域限制None
上下文环境None

参考文献

2008  

孙中芹 .  “非A不可”格式探究 .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


【摘要】

本文试图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角度,重新审视“非A不可”格式。文章先从“非A不可”格式的形式入手,在微观与宏观上尽可能地对该格式进行详细的语法描写和语法解析,论述了“非A不可”格式中变项“A”的句法选择与制约情况和“非A不可”格式的句法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A”语义特点和“非A不可”格式表达的语义内容,最后从语用的角度,根据焦点理论对“非A不可”格式进行相关研究,指出一般情况下,变项“A”是“非A不可”格式强调的重点,但是“非A不可”格式构成的句子的焦点也会因为特殊句式和句中重音的存在而发生改变。本文在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非A不可”格式的研究作出的努力,希望可以丰富现代...


【关键词】  “非A不可”,格式,构式,焦点

2012  

程一飞 .  “非X不Y”及其相关构式研究 .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


【摘要】

“非X不Y”构式不仅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常见构式,而且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非X不Y”格式包含三种常见的形式:“非X不VP”、“非X不可/行/成”和“非得X”。学界虽然对“非X不Y”所包含的这三种构式进行过一定的研究,但对其中包含的三种构式的研究还不够细致,对三种构式之间的对比分析还不够详尽,此外对与其相近构式“非X才Y”的对比分析又很少涉及。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语料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对“非X不Y”包含的三种构式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写,以求揭示三种构式在句法语义上的异同,并将“非X不Y”构式与“非X才Y”构式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以求揭示二者的异同。全文共分五章。...


【关键词】  “非X不VP”构式,“非X不可/行/成”构式,“非X”构式,“非X才Y”,认知基础,对比分析

2010  

刘喜瑞 .  “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


【摘要】

“非X不可”格式是现代汉语中十分活跃的句式,本文对“非X不可”格式中“不可”的隐现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从“三个平面”理论出发,对“不可”的隐现进行了语法、语义以及语用三个平面的描述和分析。首先从语法层面出发,论述了在“非X不可”中,X项的不同成分给“不可”的隐现提供的条件也是不同的,当X项为体词成分的时候“不可”的隐现情况单一,而在X项为谓词成分的时候,“不可”隐去的情况较多,笔者对在X项为谓词成分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论文的第二部分首先从构式角度论述了“非X不可”的语义,在此基础上结合主体意识的角度,对“不可”隐现的条件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不可”的隐现与说话人和当事...


【关键词】  “非X不可”,隐现,意愿,焦点


已由 wangxihao 于 2021-01-09 15:49:24 修改 已由 wangxihao 于 2020-10-28 22:59:35 修改


返回  登录后可执行更多操作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