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项间关系 | 变项序号1==变项序号3, |
变项-常项关系 | |
组块间关系 |
是否作主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谓语 | 是 | 实例 | 这个建议好是好,不过有点冒险。| 这六块五的饭便宜是便宜,但量太小。 |
是否作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的’后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地’后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在‘得’后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形成‘的’字结构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被定语修饰 | 否 | 实例 | None |
被状语修饰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联合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联合结构后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后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介宾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独立成句 | 否 | 实例 | None |
字面义 | 承认确实是a |
言外之意 | 说话人承认确实是a,但后面常有转折小句,因此“a是a”有“虽然很a”的意思 |
预设 | 某人、某事或某物具有a的属性 |
蕴含 |
感情色彩 | 中性 |
语体色彩 | 口语 |
领域限制 | |
上下文环境 | None |
汉语表达转折让步除了带有明显的标记的句子和意合句之外,还有一种蕴含丰富的"A是A,(但)……"的形式。本文将对这种形式的前一个小句进行分析,探讨构式"A是A"的构式义,构式进入小句的语法条件以及语用特点。
结合认知与语用两个维度对构式"X是X"进行探讨,认为此构式的建构与识解是在关联理论的指引下,结合范畴理论对后一"X"的范畴归属及转变进行判定的过程。
本文以“X是X,(P)”构式为研究对象,对“X是X,(P)”内的“X是X”及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本文的语料来源及拟采用的理论、方法。
“x是x”这一赘言结构是言语交际中非常有趣的语言现象,很早就引起了语法学家和修辞学家的注意。作为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x是x”一直以来都受到各个领域(如修辞、逻辑、哲学甚至语言学领域)的广泛关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学者纷纷对其做出了分析研究,其中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如此,但还没有哪个流派同时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对该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阐释。同语“x是x”使用的本质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在汲取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优点的基础上,语言学家冉永平(2004)提出了顺应-关联模式。此模式以其强大的解释力和...
重言式,又叫同语、同义反复等,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重言(tautology)由两个希腊词素“tauto-” and “-logy”构成,字面意思为“相同的词”。从句法上看,汉语重言式的谓语动词一般为“是”,且主语与宾语完全同形;从语义上看,它不传达任何命题信息,是一种重复或赘言。迄今为止,许多学者已分别从传统语法、生成语法与认知角度对汉语重言式进行过探讨。然而,借助真实的语料,我们发现以往关于汉语重言式的研究既没有对其形式做细致完整的分析,也没有对其意义理解机制予以充分解释。因此,本文的主要目标在于借助认知语言学家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重言式的构式特征进行细致分析,并找...
“X是X”结构是现代汉语中颇具特色的一种结构,在人们的交际中被广泛使用。该结构简单却能够表达丰富的语义,因此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X是X”结构的格式描写和修辞效果的分析方面。随着新理论的引进,有些学者也尝试着运用认知、关联等语理论对该结构进行分析。上世纪80年代以来,系统功能语言学传入我国,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与以往的传统语法不同,系统功能语言学既关注语言的构成系统,又关注语言在使用中发挥的作用,将语言形式本身与语言功能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本文认为“X是X”结构在功...
本篇论文以一些现当代作家的著作以及电视剧剧本、北京大学语料库等为语料来源,并借助于对语料的分析,对现代汉语,尤其是口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X是X”结构进行了语法、语义及语用方面的分析,试图把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更全面地解读这个特殊的结构。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X是X”结构,国内外对“X”、“是”和“X是X”的研究成果,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三个平面的研究方法以及语料的来源。第二章首先借助于构式理论,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对“X是X”进行了初步的界定;进而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区分了“X是X”结构和“是”字句,并对二者进行了共时层面上的对比研究。第三章运用历时和共时两个角...
X是X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一种构式,本文试图从信息论角度来考察。"X是X"可以表示预期信息标记以及反预期信息标记。预期信息标记分为预期信息标记、负信息预期标记以及超预期信息标记。本文将针对以上几种情况对该构式进行描述与分析。
判断句的本质是话题句,其构式义是"前项(之所以‘是’后项)的特征",据此便可对"N(就)是N"所代表的两种构式义的生成机制作出统一解释:构式1的态度义来自判断构式义基础上附加的感情色彩义,语境仅起语义过滤作用而非生成作用;构式2的对立差异义来自其本身所包含的多个基本判断构式义。同时,判断构式义决定了N2必是常规范畴,而这又决定了N1和N2的语义和句法特征
对同义反复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典型构式"N是N"上,而对由动词构建的构式"V是V"的研究甚少。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理据,认为构式"V是V"是言语行为转喻的产物,其识解过程的关键是以言语行为的中段代替整个言语行为。
结合认知与语用两个维度对构式"X是X"进行探讨,认为此构式的建构与识解是在关联理论的指引下,结合范畴理论对后一"X"的范畴归属及转变进行判定的过程。
已由 cxy 于 2020-12-30 19:00:08 修改 已由 cxy 于 2020-11-01 15:23:02 修改 已由 cxy 于 2020-11-01 15:23:02 修改 已由 cxy 于 2020-11-01 15:20:49 修改 已由 cxy 于 2020-11-01 15:04:26 修改 已由 cxy 于 2020-11-01 14:57:59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7:48:00 修改 已由 cxy 于 2020-12-30 19:00:08 修改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