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项间关系 | None |
变项-常项关系 | None |
组块间关系 | None |
是否作主语 | 是 | 实例 | 地球上不是人的人越来越多了。 |
是否作谓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宾语 | 是 | 实例 | 这一做法,显然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66条的规定,但是在现实情况下,这一做法也许是不是办法的办法 了。 |
直接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的’后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地’后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在‘得’后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形成‘的’字结构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被定语修饰 | 是 | 实例 | 我有一个不是男朋友的男朋友 ,我们可以牵手,可以拥抱,却不可以亲吻,我不开心可以找他,我需要他时他可以陪我。 |
被状语修饰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联合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联合结构后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后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介宾 | 是 | 实例 | 我夺走了这三个老实人的快乐生活。年轻的丈夫在不是战场的战场上阵亡了,老父亲被判了很多年监禁。两个妇女救了我,而我是造成她们的不幸的罪魁祸首。 |
是否独立成句 | 否 | 实例 | None |
字面义 | 1.是n但是不具有n的典型特点 2.不是n但是具有n的特点 |
言外之意 | 第二个n不典型 |
预设 | n存在一个典型特点 |
蕴含 | 1. 不得以,无奈,让步 2. 夸奖,称赞 |
感情色彩 | 中 |
语体色彩 | 口语 |
领域限制 | 无 |
上下文环境 | None |
现代汉语语法中"不是N的N"是一种特殊的构式,但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从单一的角度分析变量的语义或者是构式义,尚未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理论,采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个结构进行多角度分析,旨在深化对汉语中这种新型表达式的认识。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结构“不是N的N”。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该结构进行描写与解释,试图从结构、语义、功能三个角度对“不是N的N”进行分析,得出进入该结构“N”的限制条件,并尝试从认知、隐喻和语用的角度对“不是N的N”结构的形成做出解释。首先,对“不是N的N”的结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从结构的非可派生性、结构的非可推性及结构的相对固定性三个方面对结构“不是N的N”进行构式判定,并根据语境归纳出“不是N的N”的构式义为:无N之名,有N之实。本文对进入结构的“N”从音节、结构类型和语义角度进行了分类。将“N”按照音节分类,可进入该结构的“N”的类别有:单音节名词、双音节名词和多音节名词,其中,双音节名词占优。将“N”按结构类型分类,可进入该结构的“N”的主要类型有: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将“N”按照语义分类,可进入结构的“N”类别有:抽象名词、歧义名词、称谓名词、集合名词、同义名词和身体器官名词。6类中,抽象名词和歧义名词进入“不是N的N”占优。本文还将“不是N的N”与相关结构进行了简要对比。其次,本文从句法和语义角度对结构“不是N的N”进行了分析。从句法角度看,“不是N的N”在旬中担任主语和宾语。其中,结构作宾语占优势。该结构也可单独作标题。“不是N的N”可进入的旬类有:陈述句、问句和感叹句。结构中两个N意义范畴不同。“N1”是指N的外延义,“N2”指N的内涵义。两个N的指称义也不同,N1是有指性的。N2是无指性的。“不是N的N”结构本身具有主观性、非典型义、强调性和模糊性等语义特征。最后,从认知、隐喻和语用的角度对构式“不是N的N”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类对于“不是N的N”的认知依赖于人类自身对于“N”的认知。“不是N的N”含有比较义,因此具有一定的隐喻功能。这种隐喻功能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是对人类思维的一种印证,也是语义和语法的互竞的结果。构式与语用关系紧密,语用也是“不是N的N”结构形成的原因之一。“不是N的N”符合语用中的语言的经济性、语言的主观性和言语创新的需要。本文从形式出发着重对意义进行探究,从结构出发着重对功能进行考察。同时,结合多种理论,从多个角度对结构进行考察。本文对结构“不是N的N”做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总结,希望通过本文能加深对现代汉语中一些固定结构的认识。
已由 Ford 于 2020-11-18 01:30:42 修改 已由 kelizhen 于 2018-09-20 17:24:00 修改 已由 kelizhen 于 2018-09-20 17:24:00 修改 已由 Ford 于 2020-11-18 01:30:42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7:47:59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7:47:59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10-07 15:16:09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9:52:56 修改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