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构式变体

构式类型半凝固型
构式特征语法错配|复现
义项0
释义模板

一半+是+n1,一半+是+n2

实例

半人半神
半技术员半民工
半水半冰

形成机制

备注
音节数
组块数
是否可扩展
同(近)义构式

反义构式

上位构式

下位构式

否定形式

疑问形式


常项/变项信息


项间信息

变项间关系None
变项-常项关系None
组块间关系None

句法信息    作主语 作宾语 直接作定语 带‘的’后作定语 带‘地’后作状语

是否作主语实例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
是否作谓语实例None
是否作宾语实例这个拥有金黄色头发、苍冰色眼眸、雪白肌肤的俊美少年,是近乎半人半神的结合体。
直接作定语实例对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县,
带‘的’后作定语实例西王母成了一位得道的仙人或半人半仙的人王。
直接作状语实例None
带‘地’后作状语实例猛地想起手上是拉利克水晶,理智上不舍得,只得半汤半水地放下它。
直接作补语实例None
在‘得’后作补语实例None
形成‘的’字结构实例None
是否带宾语实例None
是否带补语实例None
被定语修饰实例None
被状语修饰实例None
占据联合结构前项位置实例None
占据联合结构后项位置实例None
占据连谓结构前项位置实例None
占据连谓结构后项位置实例None
是否作介宾实例None
是否独立成句实例None

语义信息

字面义一半是X,一半是Y;有时是X,有时是Y
言外之意None
预设None
蕴含None

语用信息

感情色彩None
语体色彩None
领域限制None
上下文环境None

参考文献

2012  

陈昌来、李传军 .  《现代汉语类固定短语研究》 .  学林出版社   书籍

2010  

游淑娟 .  “半A半B”格式的认知分析 .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


【摘要】

现代汉语中的“半A半B”格式是一个常见格式,但对其研究的却不多,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格式的构成、语义特点、句法功能、语用价值等几方面作一个综合的考察,全文主体部分主要分四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考察“半A半B”格式的内部构成成分。首先,判定“半”的语法性质;其次,从语形和词性角度分析了A、B的构成;最后,引入认知语言学中的顺序象似原则,分析格式中A、B的序列制约因素。


【关键词】  “半A半B”格式,认知语言学,内部构成,语义特点,语法功能,语用价值

2013  

胡媛媛 .  “半A半B”与“半A不B”格式的多维比较研究 .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


【摘要】

现代汉语中的“半A半B”和“半A不B”格式是两个常见的相关格式,但对其进行比较研究的却不多,本文试图从“三个平面”出发,结合框架语义学、模糊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对这两种相关格式进行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系统比较研究。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从句法方面对“半A半B”和“半A不B”进行比较研究:第一节重点分析了“半A半B”的词汇性质,探讨了“半”的语法性质,考察了“A”、“B”的构成以及“A”、“B”的位序问题;第二节重点分析了“半A不B”的词汇性质,考察了“A”、“B”的构成以及“A”、“B”的位序问题;第三节主要从形式、构成、句法功能等多方面比较分析了“半A半B”...


【关键词】  “半A半B”,“半A不B”,比较研究

2012  

唐莉 .  基于CCM的“半A半B”构式研究 .  四川外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


【摘要】

四字结构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活动中不断固化而形成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并大量运用于各种文本中。而“半A半B”构式作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四字形式之一,早期学术界却对其关注甚少。自邢福义和张德鑫对“半”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后,不少学者开始尝试分析和研究“半”及其相关构式,但是他们是从语法、修辞、翻译、语用等角度来研究它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很少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其语义形成的内部机制。鉴于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CBT)”和“构式压制理论(CCT)”,提出了“概念整合压制模型(Conceptual-blending Coercio...


【关键词】  半A半B,概念整合,构式压制,认知机制,概念整合压制模型


已由 chenlong 于 2020-10-31 00:06:17 修改 已由 lianran 于 2016-12-31 00:45:28 修改


返回  登录后可执行更多操作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