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变体 | |
构式类型 | 短语型 |
构式特征 | 复现|负面评价|主观小量 |
义项 | 0 |
释义模板 | 我+才+不+在乎+X+呢 |
实例 | 打就打 |
形成机制 | |
备注 |
音节数 | 3-5 |
组块数 | 单 |
是否可扩展 | 是 |
同(近)义构式 | |
反义构式 | |
上位构式 | |
下位构式 |
否定形式 | |
疑问形式 |
变项间关系 | 1.形式==3.形式 |
变项-常项关系 | |
组块间关系 |
是否作主语 | 是 | 实例 | 三块就三块,纸巾自己带,五块就五块,动作你要快。 |
是否作谓语 | 是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的’后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状语 | 是 | 实例 | 打就打了,过后该叫兄弟还叫兄弟,该叫叔伯爷子还叫叔伯爷子。 |
带‘地’后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在‘得’后作补语 | None | 实例 | None |
形成‘的’字结构 | None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被定语修饰 | None | 实例 | None |
被状语修饰 | None | 实例 | None |
占据联合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联合结构后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前项位置 | 是 | 实例 | 打就打,守就守,我全不怕! |
占据连谓结构后项位置 | 是 | 实例 | 打就打,守就守,我全不怕! |
是否作介宾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独立成句 | 是 | 实例 | 死就死。 |
字面义 | 接受X |
言外之意 | None |
预设 | None |
蕴含 | None |
感情色彩 | 不满、接受 |
语体色彩 | 口语 |
领域限制 | |
上下文环境 | None |
中在结构的描写上,本文试图从构式的角度进行考察,对该构式的内部构成、语义表达和外部表现进行阐述,以期对该构式有更深的挖掘。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选题范围,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作了综述,说明了本文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语料来源。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口语化的格式:“A就A”格式,这种格式已有多为学者对它进行过描述和研究,但就他们的研究而言,还存在一些模糊、不确定和不统一的说法,有深入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了对这类格式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文将缩小研究的范围,仅选取“A就A”格式中的一部分——“VO就VO”格式做为研究的对象。希望通过对“VO就VO”格式多角度的考察,使我们对这类口语化句子有更深入的了解。“VO就VO”格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句子,它有独特的句式特点、句法功能、句法地位、格式意义。对“VO就VO”格式的考察,我们将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平面来进行。语法平面上,考察格式的句式构...
本文对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拷贝式回声拷贝式“A就A”进行了多角度研究。文章分别从语法,语义,语体角度考察了格式的变项和常项,结合构式理论将整体构式义概括为“宽容义”,考察了宽容义的层级与主语与A的对应关系。最后,在描写的基础上对格式从语用角度进行了考察,分析了格式的构成特点和语用功能。文章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总结分析了前人的相关研究和不足,对格式重新进行了界定,并阐释了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等情况。
本文考察由形容词构成的回声拷贝式,发现能够进入该格式的都是在语境中表达消极意义的性质形容词,"A就A"的整体意义具有不可推测性,可将其看作一种构式。"A就A"构式中存在一个"负预期量",整个构式表达对这种"负预期量"的宽容,称之为"宽容义"。
已由 lj 于 2020-11-20 21:40:06 修改 已由 hss 于 2018-12-05 04:16:20 修改 已由 hss 于 2018-12-05 04:16:20 修改 已由 lj 于 2020-11-20 21:40:06 修改 已由 lj 于 2020-11-20 21:24:54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7:47:59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7:48:00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9:52:56 修改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