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变体 | v+什么 |
构式类型 | 半凝固型 |
构式特征 | 复现 | 语法错配 | 含疑问成分 | 否定义 | 修辞 |
义项 | 0 |
释义模板 | 别+v+了 |
实例 | 吹什么吹 |
形成机制 | 本构式有“V+什么”结构演化而来,形式上,增加一个“V”可以增强否定语气,语义上,“V+什么+V”既可以表达对动作行为的劝阻或禁止,与“V+什么”一致,比如“看什么?别看了!”又可以表示状态或存在的否定,与“什么+V”类似,比如“你在偷看什么小说?”“什么偷看小说,我在学习!”因此,可以推论,构式是“V 什么”和“什么 V”两个结构的语义叠加整合而成的。 |
备注 | 该构式一般单用,不做更大的结构中的句法成分。 |
变项间关系 | |
变项-常项关系 | |
组块间关系 |
是否作主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谓语 | 是 | 实例 | 你看什么看!###自拟例句### |
是否作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的’后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地’后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在‘得’后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形成‘的’字结构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被定语修饰 | 否 | 实例 | None |
被状语修饰 | 是 | 实例 | 你在那儿看什么看!###自拟例句### |
占据联合结构前项位置 | 是 | 实例 | 问什么问,看什么看,这是你们能打听的事情么?###自拟例句### |
占据联合结构后项位置 | 是 | 实例 | 问什么问,看什么看,这是你们能打听的事情么?###自拟例句### |
占据连谓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后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介宾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独立成句 | 是 | 实例 | 我随手甩出几百块钱,得意地说:“借什么借,这些钱送你,不用还了。今晚我请客,咱们去找点乐子去!” |
字面义 | v什么 |
言外之意 | 不许v或不应该v |
预设 | 存在v这一动作 |
蕴含 | 如果V,请立刻停止V |
感情色彩 | 中 |
语体色彩 | 口语 |
领域限制 | 日常生活 |
上下文环境 | None |
“V什么V”构式在表达否定含义时,既可以表达“禁止或劝阻”的语义,也可以表达“不应该这样”的语义。它具有简洁性的特点,表达否定含义时带有斥责语气,主观色彩较强。这些语义、语用特点是因为“V什么V”构式是“V什么”和“什么V”的叠加整合。“V什么V”的认知模式是“V什么”和“什么V”认知模式的叠加整合。
“V什么V”格式是一种常见的口语表达方式,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构式语法”理论为指导,对“V什么V”格式进行了考察、研究和解释。全文主要研究三个方面:“V什么V”格式的构式义是“表示说话者对动作行为或存在、状态的主观否定”。“V什么V”格式的使用条件包括它的使用语境和它对动词的选择两个方面。“V什么V”格式的使用语境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对他人观点的主观否定,这时格式中的“V”承继他人言语中的某个动词;其二是对既定语境中某人的动作行为或存在、状态的主观否定,这种否定多是首发,不承继他人言语中的动词。笔者还研究了“V什么V”格式对虚化动词、判断动词、使令动词、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这五类动词的选择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V什么V”格式对动词的选择机制。“V什么”格式(在表示否定意义时)表示说话者对动作行为或存在、状态所关涉内容的主观否定;而“V什么V”格式表示说话者对动作行为或存在、状态的直接主观否定。前者强调所关涉的内容;后者则更多强调动作行为或存在、状态本身。格式中的第二个“V”对区分这两个格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且,“V什么”格式单向蕴涵“V什么V”格式。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1-01-01 12:52:56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1-01-01 12:52:00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1-01-01 12:52:00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1-01-01 12:52:56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7:47:59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7:47:59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1-01-01 12:45:25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9:52:56 修改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