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变体 | |
构式类型 | 短语型 |
构式特征 | 省略|主观大量 |
义项 | 0 |
释义模板 | 都+已经+是+np+了 |
实例 | 都大学生了 |
形成机制 | |
备注 |
音节数 | 3- |
组块数 | 单 |
是否可扩展 | 否 |
同(近)义构式 | |
反义构式 |
才+np+了 |
上位构式 | |
下位构式 |
否定形式 | |
疑问形式 |
变项间关系 | |
变项-常项关系 | |
组块间关系 |
是否作主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谓语 | 是 | 实例 | 大家都成年人了,多些担当,多点责任感好吗? |
是否作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的’后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地’后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在‘得’后作补语 | None | 实例 | None |
形成‘的’字结构 | None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被定语修饰 | None | 实例 | None |
被状语修饰 | None | 实例 | None |
占据联合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联合结构后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后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介宾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独立成句 | 是 | 实例 | 我问,嫂子和浩浩怎么办?他说,都老夫老妻了,这有什么。 |
字面义 | 已经是np了,叙述一种事态表现出与较早的状态不同的变化 |
言外之意 | 言者主观上认为某事物在动态量变中已达到极高的程度量 |
预设 | 存在np,且达到np的程度 |
蕴含 | 在说话人看来,np是目前事态的极高量 |
感情色彩 | 褒|贬 |
语体色彩 | 口语 |
领域限制 | 无 |
上下文环境 | None |
本文主要从构式语法的角度,从
近些年来,“副词 + 名词”结构的出现引起了语法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也初见成果。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语言的发展使得这种结构被普遍接受,但是“都”作为副词, 从一开始就可以修饰名词,所以说“都+NP+了”是副名结构的特例。因此,主要从“都+NP+了”的句法结构、构式的意义以及语用这三个平面再谈“副词+名词”结构。
“都NP了”是一个经常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出现的结构,学界已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但在表量方面,只限于量值层面的讨论,致使结论不统一等问题产生。本文从两个不同质的“都NP了”结构入手,分析各个构成元素的表量作用,再从量的整合角度,对结构进行整体关照, 最终得出整个结构表达“主观高量变”语义的结论,同时,还揭示出: 以“都”、“了”为核心的其他结构形式也表达同样的量变语义这一语言事实。
无论是从句法的角度还是从语义的角度来分析,“都 NP了”句式中的“都”都很难被看作是时间副词,只是起增强语气的作用。同时,“都 NP了”句式的主观意义也未必是由“都”造成的,该句式主观意义的实现主要与后续句相关。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都……了”句式进行了重新阐释,认为“都……了”中的副词“都”并不表已经义,仍作为范围副词表总括,当总括对象只出现一部分时,就突显为述义“都”基底的侧面;时间副词“已经”在句中的缺省同“都”与“了”的合用有关,“都……了”句式表达的是一个认知事件。
本文在现有主观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主观量度”概念,即主观量的量化等级,如“差量”“足量”“超量”等。语气副词 “才”“都”和语气助词“了2”分别是不同等级主观量度的标记词:“才”表示“主观差量”,“了2”表示“主观足量”,“都”表示“主观超量”。受各自主观量度意义的制约,量度标记词 “才”“都”“了2”在句法层面具有不同的组合要求,并在和数量结构匹配时形成了“数量结构 +才/都” “数量结构+了2+才”“才+数量结构”“都+数量结构 +了2”等句法结构模式。
通过列举相关例子分析说明“NP了”和“都NP了”两个句法格式的不同,其不同主要有:一是句法格式“NP了”与“都NP了”在语法意义上是不完全相同的;二是能进入句法格式“NP了”与“都NP了”中的“N”并非等同的,通过分析可知,两种句法格式的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副词“都”在整句话中的语义特征的作用。分析得出“都”是一个语气副词,其在句中起表达主观量高于客观量的情感色彩并使话语生动、目的明确的作用。
已由 wangxihao 于 2021-01-09 15:57:35 修改 已由 cxy 于 2018-09-05 20:20:14 修改 已由 cxy 于 2018-09-05 20:20:14 修改 已由 wangxihao 于 2021-01-09 15:57:35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7:47:59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7:47:59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7:48:00 修改 已由 None 于 2020-09-26 19:52:56 修改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