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变体 | r+区区+一+个+np |
构式类型 | 短语型 |
构式特征 | 语义错配 |
义项 | 0 |
释义模板 | r+作为+一+个+np |
实例 | 我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竟挂上了那么多头衔 你一个小孩子有啥用! 他一个就要死的人,还口口声声惦着新夫人,真假可做一试。 |
形成机制 | 从常规同位结构演变而来。 |
备注 |
音节数 | 4- |
组块数 | 单 |
是否可扩展 | 否 |
同(近)义构式 | |
反义构式 | |
上位构式 |
np1+一+q+np2 |
下位构式 |
否定形式 |
无 |
疑问形式 |
无 |
变项间关系 | None |
变项-常项关系 | None |
组块间关系 | None |
是否作主语 | 是 | 实例 | 我一个打工妹,不清不白,背了周身债,怎么活呀! |
是否作谓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宾语 | 是 | 实例 | 你怎么会欺负她一个女人家?###自拟例句### |
直接作定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的’后作定语 | 是 | 实例 | 她一个闺女家的事,就不要再说与人听了。###自拟例句### |
直接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带‘地’后作状语 | 否 | 实例 | None |
直接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在‘得’后作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形成‘的’字结构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宾语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带补语 | 否 | 实例 | None |
被定语修饰 | 否 | 实例 | None |
被状语修饰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联合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联合结构后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前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占据连谓结构后项位置 | 否 | 实例 | None |
是否作介宾 | 是 | 实例 | 我堂堂一员大将,竟然被他一个小卒玩弄于股掌之间!###自拟例句### |
是否独立成句 | 否 | 实例 | None |
字面义 | r作为一个np |
言外之意 | |
预设 | 在说话人的认知中,r的np的身份和他在某个情景下的经历不符。 |
蕴含 | r是一个np |
感情色彩 | 中 |
语体色彩 | 口语 |
领域限制 | 无 |
上下文环境 | None |
本文讨论表主观评价的"一个X,Y"构式,指出"一个X"凸显人或事物、事件的属性,"Y"则对"X"的属性所执行的某种行为或造成的某种状态的合宜性进行评议。出现在"X"位置上的成分有一定的语义限制,"一个X"既可以表示客观量,也可以表示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同时,"一个X"与"Y"之间形成常态关系和异态关系两种类型,前者倾向针对特定个体宣扬普遍道理,后者具有表达反预期信息的语用功能。文章还讨论了"一个X,Y"构式主观化的演进历程。
同位性"PP+一个+VP的"中,"VP的"有明显的形象化、通俗化、口语化色彩,"一个"的语义功能是对"VP的"进行个体化限定。"VP的"的语义色彩、言者的态度立场影响制约着"PP+一个+VP的"的语义色彩。从认知入场上看,"PP+一个+VP的"内部的语义关联涉及直指、描写和个体化三种策略的递级综合运用。从在线交际上看,"PP+一个+VP的"内部的语义关联体现了言者引导听者形成联合注意与协同指称的认知语用诉求。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我一个女人家”,“你一个大老爷们”,“他一个穷要饭的”,之类的复指结构,其结构可以概括为:“人称代词+一个NP”。该结构由“人称代词”和“一个NP”两个复指语构成。复指结构“人称代词+一个NP”在句中主要用来做主语,少数还可以用来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也有少数用作兼语。“人称代词+一个NP”属于复指结构,我们对“人称代词+一个NP”中的构成成分分别进行分析,人称代词多为其中的“一个”不是用来确指的,而是成为了虚化成分,其强调数量的意义减弱,而其指称功能日趋增强,在此我们将其确定为“个2”,NP多为名词或名词短语,其语义特征大致概括为[+人、+类指、+突出、+文化义、...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2-06 21:19:05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2-06 21:11:22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2-06 21:11:22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2-06 21:17:19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2-06 21:17:57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2-06 21:19:05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0-12-06 21:13:09 修改 已由 王佳骏 于 2021-01-11 19:53:01 修改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