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构式变体

构式类型半凝固型
构式特征省略
义项0
释义模板

虽然+X+但是+没有+到+Y+的+程度

实例

哀而不伤
爱而不溺
病而不废

形成机制

备注
音节数
组块数
是否可扩展
同(近)义构式

反义构式

上位构式

下位构式

否定形式

疑问形式


常项/变项信息


项间信息

变项间关系None
变项-常项关系None
组块间关系None

句法信息    作主语 作谓语 作宾语 带‘的’后作定语 带‘地’后作状语 在“得”后作补语 可形成“的”字结构 联合结构前项 联合结构后项

是否作主语实例肥而不腻是我对红烧肉的基本要求。###自拟例句###
是否作谓语实例火腿油润酥者,鱼片色美鲜嫩,猪肉肥而不腻,趁热食之味美。
是否作宾语实例济南肴鸡由有200多年历史的“齐鲁斋肉食店”厨师赵玉才所创,特点是肥而不腻。
直接作定语实例None
带‘的’后作定语实例哀而不伤的大手笔即使不能点燃良知熊熊的怒火,亦将引起心灵默默的同情。
直接作状语实例None
带‘地’后作状语实例赵子曰哀而不伤地叨唠着。
直接作补语None实例她还用吊锅煮了几只野鸭,汤锅里放了切碎的野韭菜,鸭子吃起来肥而不腻。
在‘得’后作补语实例这肉烧得肥而不腻,太美味了!###自拟例句###
形成‘的’字结构实例肥而不腻的肯定比肥油外渗的要可口得多!###自拟例句###
是否带宾语实例None
是否带补语实例None
被定语修饰实例None
被状语修饰实例None
占据联合结构前项位置实例正因为希腊艺术所追求而实现的是健全的感官享受,所以整个希腊精神所包含的是乐观主义,所爱好的是健康、自然、活泼、安闲、恬静、清明、典雅、中庸、条理、秩序,包括孔子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怨的一切属性。
占据联合结构后项位置实例正因为希腊艺术所追求而实现的是健全的感官享受,所以整个希腊精神所包含的是乐观主义,所爱好的是健康、自然、活泼、安闲、恬静、清明、典雅、中庸、条理、秩序,包括孔子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怨的一切属性。
占据连谓结构前项位置实例None
占据连谓结构后项位置实例None
是否作介宾实例None
是否独立成句实例None

语义信息

字面义X但不Y
言外之意X得恰到好处
预设X时通常会Y
蕴含“X”∪“不Y”

语用信息

感情色彩None
语体色彩None
领域限制None
上下文环境None

参考文献

2013  

董志英 .  “A而不B”构式的认知探索 .  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


【摘要】

“A而不B”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的构式。近几年来, A而不B格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青睐,但是他们大多数是基于其句法和语义特征进行研究,却很少有人研究A而不B构式的深层语义形成机制。虽然有个别学者对“A而不B”构式的语义形成过程进行了简单探讨,但还是没有真正深入分析其认知机制,更不用说有语料数据支撑。本研究基于其不足之处,提出CIB认知分析模式,即构式压制理论(ConstructionCoercion Theory)、意象图示理论(Image Schema Theory)和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Blending Theory)结合起来。同时还对互联网、 CNKI、人民日...


【关键词】  A而不B,压制构式,意象图示,概念整合,CIB模式

2010  

宋文平 .  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 .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


【摘要】

“A而不B”格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使用频率很高的格式。本文从共时角度出发,在对大量语料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结构分析和功能分析理论,采用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对这个格式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从格式中常量“而、不”的作用和变量A、B的音节特点、语法性质和构成成分出发,对“A而不B”格式的句法特点进行了详细描写和分析;并考察了整个格式的句法功能。


【关键词】  “A而不B”格式,句法,语义,语用

2012  

阮绪和 .  “A而不B”构式的新用法 .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第8期   论文


【摘要】

A而不B构式有新旧两种用法:一种是可以从字面意义进行解释的旧用法,如"杂而不乱";一种是不能从字面意义进行解释的新用法,如"幽而不默",新用法所表示的意义是"不AB"。"A而不B"构式的新用法,是在语言的经济机制和类推机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构式在言语表达中有一定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  A而不B,构式,语义特征


已由 psysun 于 2020-10-28 20:09:29 修改 已由 crystal 于 2017-09-25 17:58:18 修改


返回  登录后可执行更多操作




地址:北京大学校内老化学楼二层  |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邮编:100871
电子邮箱:hyyjzx@pku.edu.cn  |  固定电话:86-10-62761276
 © CCL of Peking University